四平米的厨房
高凳为桌 矮凳为椅
这是刚刚出版第三本书的杨本芬
初尝写作的地方
而彼时的她已是花甲之年
杨本芬在灶台边写作 图源:央视新闻
杨本芬早年的生活轨迹
看似与作家这一身份没有任何关联
种田、切草药、当会计,直到在汽车运输公司退休
从没有做过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然而,对杨本芬来说
对书籍的热爱与生计无关
她始终对其有着一种最质朴的敬畏与渴望
杨本芬 图源:新华社
“妈妈常说,有一口气都要读书。”
杨本芬对书的情感受母亲梁秋芳的影响很深
小时候
尽管家庭状况十分窘迫
但母亲始终坚持让杨本芬上学
那时的她已十分痴迷读书
外面熄了灯就照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
常常到了天亮也不知道
后来杨本芬结了婚
为生计而忙碌的她也没能放下读书
用喜欢的书籍填满了家中的书柜
也将对书的热爱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女儿
杨本芬家中书架 图源:央视新闻
2003年
母亲的突然去世
让杨本芬十分悲痛
一边忙于带孙女操持家务
一边时时陷入对母亲的怀念
杨本芬在女儿的鼓励下
决心将满溢的情感化作文字
以写作告慰内心
就这样
洗菜沥水的间隙
等汤滚沸的空档
她想起什么
就坐在灶台边写下来
回忆旧事的泪水与操劳家务的痕迹
一同留在了厚厚的稿纸上
杨本芬小说手稿 图源:新华社
如今
已经82岁的杨本芬陆续出版了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本小说
写旧人旧事也思悟生活
细腻的笔触打动了无数人
而对杨本芬来说
她在写作中追问人生
也成为了自己最珍视的书籍的创作者
与灶台前的杨本芬一样
陈慧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作家
尽管她已在摆摊之余出了两本书
陈慧(左)在菜市场摆摊 图源:新华社 徐学栋摄
陈慧的生活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
“坎坷人生,孤单如影随形。”
儿时曾被父母送人
高中毕业后又患病需终身服药
27岁远嫁他乡
终在13年后选择结束不顺婚姻
独自带着孩子在他乡小镇生活
孤单和压力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写作
则是陈慧在沉闷生活中
凿出的一束光
陈慧在摆摊闲暇看书 图源:新华社 徐学栋摄
小时候的陈慧
在村里孩子都疯玩的星期天
常一个人坐在屋檐下看书
一看就是大半天
长大后
迫于生计在菜市场摆摊的她
又捡起了这份兴趣
在空闲时见缝插针的读些东西
等到儿子上了幼儿园
便空出了下午的时间来写作
就这样
小摊贩与作家两种相距甚远的职业
在她的身上无缝衔接着
陈慧在家中电脑前写作 图源:新华社 郑梦雨 摄
起初陈慧的创作无关文学
多是些抒发心绪的断续文字
后来
她开始写身边人的故事
也从菜市场汲取养分与创作灵感
长长短短的家事
流淌成为她笔下的文字
直到现在
她的小推车上还存有些废旧的纸盒外皮
有灵感的时候
就在那上面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成为自己写作时的素材
陈慧记录的写作素材 图源:新京报
如今
陈慧依然会在清晨推着小车去市场出摊
也会在午后享受惬意的写作时光
正如她在书中序言写到的
“写作,是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缺憾,
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在前路上取暖”
在绍兴一间不起眼的小出租屋里
位光明也用爱好搭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在44岁那年
他重新捡起了曾经的梦想
位光明在出租屋内绘画 图源:央视新闻
位光明今年50岁了
距2002年从安徽老家到绍兴打工
一晃已有近20个年头
现在他的主业是废品回收
收废品、分类,然后拉到回收站卖掉
是他每天的日常
而他剩余的几乎所有时间
则都留给了绘画
在他租住的一间不到20平的出租屋里
除了床与必需的生活用品
摆满了和绘画相关的东西
位光明在这里生活
也在这里追梦
大门一关
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位光明在出租屋内绘画 图源:央视新闻
其实
让位光明废寝忘食的绘画
是他从小的梦想
小时候的他
唯一的娱乐就是买各种小人书
看到里面的画比较好看
就用铅笔描下来
长大后
他曾一度想以画为生
流转在许多城市街头给路人画素描
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
也就在这个期间
位光明遇见了现在的妻子
他决定成家扛起责任
也暂时搁置了梦想
位光明在收废品 图源:央视新闻
后来
收入稳定起来的位光明
又惦记起了自己的梦想
在小小的出租屋里铺开了油画布
没有老师教
他就买书看、上网学
没有钱买画框
他就把画布钉在墙上画
靠着省吃俭用
在小屋里默默地学起油画
一画就是三四年
位光明在网络分享的画作 图源:央视新闻
这几年
位光明开始把他的作品分享在网络上
受到了许多关注
甚至还登上热搜成了网红
名气与流量为他带来了许多订单与额外收入
但他只是说
自己还是个油画界的“小学生”
关于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我不专业,肯定做不到
......
许多时候
我们常用这样的借口来开解自己
觉得生活已经足够忙碌
心底的热爱似乎无关紧要
更无力追寻独属自己的“远方”
但其实
忙着赶路 也并不耽误抬头看看云朵
有愿意为之奔赴的热爱
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鲜亮起来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