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网10月14日成都电 10月14日上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在昆明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宣读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对相关代表进行表彰授牌。四川省共有8个县(市、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榜上有名。
生态事关民生,成绩来之不易。
近年来,青白江先后荣获四川省首批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国家生态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殊荣,并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国企改革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荣誉的背后,是青白江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品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写照。
生态环境持续整治
天更蓝、水更清
“工厂的旧梦,在水里荡漾;天空的蔚蓝,也在水里荡漾,她有工业时代的记忆,又孕育出新时代崭新的风景……”这是青白江本土文学青年卓兮为长流河写下的诗句。在她眼中,长流河的蜕变最能体现故乡的生态和产业之变。

长流河湿地公园
在附近居民的记忆里,长流河以前又脏又臭。如今整治后的长流河水清澈见底,曲折蜿蜒的绿道沿着河岸向前延伸,成为市民休闲漫步、跳舞健身的首选。

陆港绿道
今年8月,青白江区再出实招,河长办发布通知,按照市级相关制度,推行河长制管理红黄牌警示、红黑榜通报制度,根据突出水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对责任河长和责任单位实行河长制红黄牌警示。
这种“奖优罚劣”的举措,成为青白江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新“利器”,有效提升了各级河长及责任单位参与河长制工作的积极性,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质不断向好。
水要清,天也要蓝。青白江区碧水保卫战打得有声有色,蓝天保卫战也同样成效显著。特别是在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治理越来越精准。
今年3月21日下午,青白江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例行调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时,发现异常数据,随即联系正在该公司所在辖区的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第一时间就锁定该公司的环境违法证据并及时制止了环境违法行为。
此外,近年来青白江区实施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20余项管理措施,在全区范围内设置了11个空气标准站、100个空气微站,将全域划定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完成台玻、王牌、巨石、瀚江等重点行业企业涉气工程治理……依托科技支持、精准治理、源头把控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构建起了全覆盖的大气治理网络。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青白江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三张清单”,强化部门联动,确保全区无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土地进入用地程序。
生态价值不断转化
公园城市独特魅力彰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青白江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区共接待游客61.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9%、25.59%。
浅丘、湿地、稻田、果林、草坪……天蓝水清,花木葱茏,游客们放慢脚步、侧耳倾听,感受田园乌托邦的童话生活。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位于青白江区福洪镇的“我的田园”综合体。
与“我的田园”综合体相邻的福洪镇三元村,同样人气火爆。这里青山绕着湖泊,四季绿水长流,林木茂密,宛若一个天然氧吧。或湖边垂钓、或沿湖步行,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足以治愈所有的疲惫。
城厢古镇
此外,城厢古镇,上演宽袍广袖,绮衣锦裳;凤凰湖畔,演绎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近年来,青白江区按照公园城市的理念,聚焦全域增绿,实施龙泉山生态提升、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重点生态项目,区域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截至2020年底,建成保护天然林3.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1万亩,实现“增绿增景”2万亩;全区森林蓄积量达到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73%。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全面推进城市形态优化,打造“两拆一增”点位46个,建成东山公园、长流河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2020年新增绿地120公顷,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50条33公里。

凤凰湖
同时,青白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制度,打造9个垃圾分类示范乡村和生活垃圾分类党建引领示范村。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100%,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15502户,普及率达93%,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满足感持续提升。

美丽乡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争当“双碳”路上的排头兵
青白江产业基础雄厚。青白江是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和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依托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等平台政策叠加优势,青白江区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的重要载体,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投资方向、供应链布局,高质量建设国际铁路港、欧洲产业城、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园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引擎,初步形成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

成都国际铁路港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今年,青白江区又提出更远大的目标——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并于今年9月24日率先发布了《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工业碳中和行动方案》。根据《方案》,青白江区将在2025年前建立起减排机制以及碳排放核算体系,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20%和1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顺利实现整个功能区的碳中和。远期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分别下降40%和25%以上,建成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生态不断改善、宜居品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曾经熟悉的城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