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见她都是笑眯眯的,我们也跟着笑起来。”
“特别贴心,真比亲女儿还亲呢!”
“她有一副热心肠,见到我们就问个不停。”
……
在华邦美好家园(成都锦江)孝慈苑,说起院长陈玲英,老人们总是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成都锦江孝慈苑院长陈玲英
进入养老行业五年多,陈玲英用专业、专注、专心,为300余名老人搭建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这个家庭还在不断壮大,“很多一开始就住进来的老人已经‘安利’了很多亲朋好友来住了。”
爱操心的“大家长”
初见陈玲英,一双大眼睛温柔似水,头发简单扎成马尾,身穿与员工统一的黄色短袖工作服,让人无法将她与形象照中那个“严肃、精干”的院长联系起来。
在她略显拥挤的办公室坐下,聊起孝慈苑,陈玲英形象照中“干练”的气质回来了。
“老人住的房间都配有阳台,每两层有一个活动区域,二楼还有专用的各类活动室。”在陈玲英这个“大家长”的精心打造下,孝慈苑仿佛一个井然有序的“幼儿园”,上午工作人员会组织集体活动强身健体,下午老人可自由活动,写书法、看电影、跳舞……一个个兴趣小组也都自发的组建起来。
不能自行活动的老人怎么办?“我们综合老人健康、生活能力等多种情况,会分配不同的居住区域,避免部分老人的心理落差。”陈玲英对于老人们的考虑,更偏重于精神层面。
与生活多年的居住环境告别,入住养老院,绝大部分老年人内心都是抗拒的。“比起富丽堂皇的装修风格,老人最需要的,是‘被需要’的感觉。”为此,陈玲英操了不少心。

陈玲英问候院里老人的生活起居
搭建平台让老年人在群体生活中发挥特长,甚至可以教授别人;逢年过节组织老年人一起布置养老院,共度节日;鼓励大家多交朋友,互相帮助……当“被需要感”拉满,老人们的“被抛弃”感正逐渐消失,把这里当作家一样,呼朋唤友,“安利”更多人入住,一起安享晚年生活。
为了让老人家属放心,爱操心的陈玲英建起了6个家属群,这在孝慈苑所属的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来说属于首创。面对庞大的家属群,公布老人的动态,潜藏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要勇于面对这种风险,这样才能不断倒推我们做好为老服务。”说着,陈玲英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妈今天吃的鸡腿,伙食不错啊。”“爸今天起来走路了,看着很精神。”一句句家属的点赞在群里弹出来。

老人钱奶奶展示她在春节时与陈玲英的合照
“有时候对自己的父母可能都没这么好。”在私生活中,陈玲英是个不同于“温柔院长”的急性子,但一看到养老院中的老人们,总是有用不完的耐心与温柔。“可能就奇怪了吧,有这么一个标准。”陈玲英笑着说。
自我消解的养老从业人
“难,真的很难。”回忆起进入养老行业的这几年,陈玲英对“道阻且长”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2015年,因丈夫工作调动,本是医院院长助理的陈玲英,辞职从家乡来到成都,“偶然”进入当时还十分新兴的养老行业。
“我当时差点以为被骗了”,来到面试地点后,陈玲英看着还是一片工地的孝慈苑,陷入了纠结。在与友人确认了公司的正规性后,陈玲英也想起了在医院工作时,看到的无依无靠的老人,“或许我能为老人们真正做点什么”,陈玲英最终决定干,担任护理部主任一职。
陈玲英处理院内事务
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难题也接踵而至,沟通是其中最大的难题。面对对养老院存在误解的老人与家属、进入养老院生活不适应的老人、心思敏感的老人,陈玲英往往一沟通便以小时计,再加上院内其他事务,陈玲英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一抬头便又是下班时间了,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陈玲英在接受采访的空档处理院内事务
即使全身心都献给了老人,但身处服务行业,“心酸时刻”在所难免。“曾经有一个家属打来电话,没有介绍具体情况,上来就先斥责了我40多分钟。”面对这样的情况,陈玲英委屈,但她更知道,养老行业的管理服务者,承担的是职责所在,因此要以耐心与笑脸来对待他人,情绪只能留待自我消化。
“其实做过养老服务的人,大部分都因为工作的事情自己偷偷哭过的。”陈玲英说。
另一个更现实的难题,便是收入不高。“和我之前相比,差异比较大”,养老行业投入多,回报低,陈玲英不是没想过放弃,可看着老人们,她放不下,那种“被需要感”,充实着她的内心。
如果不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何不把这份事业的前景描绘得更好,“如果我老了,我希望我也能住进这样的养老院,甚至更好。”作为养老行业开拓者中的一分子,陈玲英稳住心神,一往无前。

孝慈苑获得的部分锦旗
当看到老人能够重新吞咽,能够下床走动,笑声变得越来越多,胃口变得越来越好……这些点滴瞬间汇聚成温暖能量,让陈玲英更加坚定,也在全院的老人和职工心中炙热流淌。
全心全意的“匠人”
刚在孝慈苑工作时,陈玲英听集团领导人说过一句话,“养老行业是在积善行德”,那时她并不能够理解,五年时间,与老人、老人家属的相处,对整个养老行业困境的深入了解,陈玲英逐渐感同身受。
2020年,陈玲英升任孝慈苑院长一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对养老环境的改善也有了更多想法。
为更加贴合老人的实际需求,同时激发员工的活力与潜能,陈玲英改变了原先以职能划分的部门结构,转为更加精细的划分方式。同时,重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采取了六级护理等级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也与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扩充养老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

陈玲英与员工交流近期工作
除了在院内进行制度改善,作为成都养老行业的标杆,陈玲英也带领孝慈苑将优质养老服务辐射向更广阔的院外区域——居家养老。
“我们推出智慧家庭养老床位,向失能、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的服务。”陈玲英说,为了对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帮助,还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措施,让困难家庭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把养老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简单条线管理到精细化管理,陈玲英凭借优秀的养老护理专业经验与带领团队打造的优质养老服务获得了行业内人的点赞,也获评成都市锦江区第五届“濯锦工匠”称号。对于荣誉,陈玲英倍感荣幸,却并不为此骄傲自满。
“工匠,在我理解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做好为老服务,执着追求品质,拓展精益求精”,陈玲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十分质朴而又诚恳,一如她在养老事业上所做的一样,她也信奉,“人生最好的修行是一份从善的工作。”

陈玲英
日子还在不停的往前走,陈玲英的养老服务工作也愈加忙碌,可每到下班后,总会有院里的老人跑来叮嘱一句“太晚了,快点回家”,陈玲英便觉得,值了!(蔡晓慧 冯小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