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洪恩,男,1936年生,中共党员。川化集团退休职工、青白江区化工路社区“馨化老党员工作室”党员志愿者。自退休后,连续25年自掏腰包创办“川化阅报栏”,并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获“中国好人”“四川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好人”“成都文明市民”“川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环球人物网9月19日成都电(冯小珏)“养老金又涨了?我能多拿多少?”成都青白江化工路社区“川化阅报栏”上一处被复印放大并用红笔勾画过的新闻,吸引了这里的“常客”李大爷,他急忙将有用的信息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这样的场景,常常在“川化阅报栏”前上演,而这也是它的创办者——张洪恩最乐意看到的。
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
早上六点多,在很多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张洪恩就已经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用蘸着红墨水的毛笔在叠摞的近百张报纸上勾勾画画,打算一会儿将自带“导读”的报纸拿去贴到社区门口的阅报栏上,供来人阅读。
这一件事情,张洪恩连续干了25年。
1996年,张洪恩从川化集团退休,本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他,却有些“闲不住”。干点什么呢?张洪恩回想起自己做法律顾问时,遇到许多人因不学法、不知法而错失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机会,有些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
如何让更多人懂得法律知识?通过口头宣传也太慢了。这么想着,张洪恩便萌生了办报栏的想法,“报栏不仅能让读者从报纸中获得法律知识,与此同时也能看到祖国的日新月异。”
说干就干,次月,张洪恩便拿出三千余元,请来工匠,开始搭报栏。这笔钱在当时并不是个小数目,但张洪恩却没有犹豫。铲除杂草,铺平空地,搭上石棉瓦雨棚,沿街竖起铁管子,架起几块木板......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报栏搭了出来,张洪恩的“办报栏”之路也由此开始。
相比报栏的外观,张洪恩下的功夫却很不简单。“头天的报纸,如果第二天才张贴出去,那就不是新闻。”为了能让大家尽早阅报,张洪恩每天早上六点就会起床前往办公室,收取当天的报纸。用蘸着红墨水的毛笔将重点信息划上杠杠,以此提醒读者重点关注。如果当天报纸上有公布的国家政策法令、公告案例等,张洪恩还会将其复印下来,放大、画框,张贴在墙上,方便大家阅读。
尽管这样的“导读”过程往往要花去半天时间,但当听到读者的一句“都是照着你划了“红杠杠”的地方看的,节约时间,很是感谢。”张洪恩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洪恩(后排左二)
如今,张洪恩办报栏已有25年,累计贴报25万余张,阅读人次超过25万余人(次),许多看报的人与张洪恩成了老熟人、老朋友,他也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在街道与社区的支持下,“川化阅报栏”也已由原来的几块展板,发展成今天拥有二十块展板和几十平方米的读报场地;张贴的报纸种类也由原先的七、八种增多到二十余种。
“没钱也能请律师、打官司!”
阅报栏,为附近群众送来关切的民生信息,也普及宣传了法律知识。但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人已经遇上了棘手的法律问题,这又该怎么办?
“川化阅报栏”旁的一间法律工作室中,张洪恩把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延伸成办报栏的“附加服务”。
“喂,张律师,您下午在吗?我想来找您咨询一下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一天,正忙着勾画报纸的张洪恩接到了这样一通咨询电话,电话那边是川化集团的退休职工吴奶奶。
原来,育有五位子女的吴奶奶,丈夫早年已经去世,92岁高龄却仍独居在家,没有子女愿意照顾她。每月不到三千元的退休金,再加上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吴奶奶的生活一度十分艰难,愤怒之下决定将几个子女告上法庭。
了解了吴奶奶的困境后,张洪恩也陷入了“困境”:吴奶奶的子女和自己一样也都是川化职工,日后碰到不免尴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洪恩决定坚决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免费为她写了诉状,并到法院立案,最终圆满解决了吴奶奶的赡养问题。
“是不是个歪(不专业)律师哦?”在提供法律援助时,张洪恩也曾被质疑过,而究其缘由,却是因为他收费“太低”。
“咨询问题,要钱多过意不去。”从1996年下半年起,张洪恩接受法律问题咨询时一律不收费。就是在写诉状和代理诉讼案件时,也尽量少收费,收来的钱也都拿去补贴办报栏的支出。
“法律援助贫弱者,没钱也能请律师、打官司!”25年来,张洪恩已为约8000多人提供了法律援助,为群众撑起了一把把法律的“保护伞”。
“小车不倒只管推”
“他就是个‘犟拐拐’,认准了的事非做到底不可!”因为办报栏,张洪恩和老伴王明珍偶尔也有矛盾,王明珍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他那么大的年纪了,天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弄报纸,说也不听,根本就不顾家里人的担心。”但抱怨归抱怨,张洪恩办报栏,王明珍其实是“出力”最多的。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为张洪恩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于老伴的付出与关心,张洪恩内心也有些愧疚。为了每天及时更新报纸,20多年前向老伴许下的去西双版纳旅游的承诺,至今都没兑现。“我也想过不办阅报栏了,但是看见大家那么喜欢,我不想让大家失望。”张洪恩说。
张洪恩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被大家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张律师,你腰不好,还是我们来抬展板吧。”这样的话,张洪恩每天都会听到,或者来自他的老邻居修车匠王余昌、裁缝冯小英,或者来自“川化大妈”志愿者袁邦秀、李碧云……这些被他的爱心“温暖”着的人,也在用行动温暖着他。
可世事无常,病魔并不会顾及人情。2016年,腰痛得十分厉害的张洪恩,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前往医院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已经发生转移。
那天夜里,张洪恩一夜未眠。但第二天,他便振作了起来,甚至还不断安慰家人。“不怕病魔,我有信心坚持治疗,战胜癌症!”
那报栏还办不办?“在一天,干一天,只要还活着,这个报栏就要办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绝不拉稀摆带。”张洪恩坚定地说。
就这样,张洪恩看病、办报栏两不误,每天上午赶车去医院,下午拔下针头又赶回去处理报栏事务,并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工作,日子塞得满满当当。他与病痛作斗争的这五年多来,“川化阅报栏”依然风雨无阻,每天与大家及时见面。

张洪恩(右)
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阅报栏前的读者比起前些年少了不少,这让张洪恩一度有些“失落”。
但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慕名专门找到张洪恩这儿来。有的人是遗失了证件需要查看报纸启示,有的人是为了写作查找可信资料,在别处买不到报纸,于是前来“川化阅报栏”寻求帮助。当成功为大家提供帮助后,张洪恩便觉得自己的坚持还是“有用”的。
“看不看是读者的选择,我做的事情有用就够了。都这么大年纪了,干好多算好多嘛!”如今,张洪恩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着阅报栏这份“业”,一如他面对病魔的无畏,一如他坚持二十五年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