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的“菌草”技术,
让中国式扶贫走出国门。
“我很少(穿西装),我们都在第一线,都是在田里面、地里面、山上、沙漠里面摸爬滚打,也只有这个时候,把正装拿出来穿一下。”面对镜头,这位79岁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起了自己身上这身西装,“穿着很不自然”。
他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他从山林里走出,来到了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
许多人是从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知道的他。剧中援助宁夏的农技专家凌一农,原型就是林占熺。他发明的“菌草”技术惠及107国,让中国式扶贫走出国门。
·《山海情》中的凌一农(黄觉饰)。
“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一位部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林占熺还分享了“菌草”援外的感人故事。
《环球人物》记者曾在2020年到过那片孕育菌草的山林。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下过雨的空气中充满湿土味。那日,记者随林占熺爬到半山腰,停下脚步一看,到处是灵芝、蘑菇。这些是林占熺用他发明的菌草培育出来的。
他拿起一个灵芝说道,当初就是为了种出食用菌,才发明了菌草。
破解了世界难题
菌草可不是普通的小草。它能长几米高,既像芦苇,又似细竹。站在菌草丛中,《环球人物》记者仿佛身处竹林。
·菌草丛。陈霖/摄
那么,菌草是啥?其实就是“菌”和“草”交叉,将芒萁、芦苇、象草、菅、香根草5种草培育加工而成的草本植物,可用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
为了培育这些“巨草”,林占熺下了不少功夫。
·林占熺在介绍菌草。陈霖/摄
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林占熺来到三明市的宁化插队。攥着父亲给的粮票,他到学校贸易粮种厂换了两麻袋的谷种,到生产队做实验,种出了双季稻,使生产队口粮增加了一倍。省农业厅知道这个小伙子能干,把他调到三明真菌研究所。
从前,全球大多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的: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
这就意味着,但凡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这一“菌林矛盾”成为世界级难题。
当时日本是食用菌王国。中国很多香菇是引进的,引进时不少人参照日本的生产方式,林占熺却觉得不对劲。他想,两国的国情不符,不能一概模仿,得找到一种便宜、容易再生的方式。这时,他想到了芒萁。
林占熺的家在闽西北的连城,芒萁是那里很常见的野草,砍了能很快再生,当地人拿它当柴火。小时候穷,他饿坏了,就把芒萁混在煮猪饲料的锅里煮来吃,“口感有点刺,但吃了也没生病”。
他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它种蘑菇?
他开始做试验,还试过松木木屑、甘蔗渣等,多次调整种植方式,终于在1986年成功了。
“空气中70%是氮,这些野草固氮能力强,能保持土壤营养,根系也很发达。”有一次发大水,他跑去地里,水全部被蓄下来了。
在反复试验中,他还确立了几个培育指标:光合效率高、抗逆性强、营养丰富、植株高大、生物量大,符合指标后才是真正的菌草,最高能长到8.7米。
“芒萁这种野草祖祖辈辈都砍不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用来种粮食,就算不用了也没多大损失。”他拿起一株菌草,笑着说。
种蘑菇终于可以不用砍树了!菌草技术很快得到国际关注。
林占熺受邀参加世界知名发明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当时出国难,也没经费,但他想菌草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去国际舞台展示,就借了近4万元当路费,去参加了颁奖会。
“三等奖、二等奖,前面一个个领完了。我想,那没戏了。不过,展会册子上写‘菌草技术来自中国’,也就够了。”
法语是瑞士官方语言之一,突然,颁奖嘉宾在宣布金奖时喊出:“Zhanxi Lin。”
“我当时琢磨,听起来怎么和我名字这么像?但我英语不好,法语也只懂几个词,农民的孩子嘛,比较老实,傻里傻气的,就怕出错,给国家丢脸。”
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没吭声。嘉宾重新宣布了一次,他听到了法语“champignon(蘑菇)”。翻译也蹭他:“林老师,是你啊!”他恍然大悟,匆匆上台,毫无准备,只说了“thank you very much”就下来了。
1994年,林占熺又得了个大奖——第八十五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和国土整治规划部奖。
这一次,他有经验了,提早学了一句法语:“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福建的发明家,很荣幸能来领奖,我认为更值得庆贺的是这个中国发明能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林占熺介绍由菌草制成的菌棒。陈霖/摄
“赶紧跑,不要被打了”
·林占熺养的菌草试验草。陈霖/摄
·林占熺(资料图)。
·林占熺在内蒙古阿拉善菌草治沙基地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来自中国的“极乐鸟”
·为感谢菌草扶贫和援助,斐济首相赠送纪念品给林占熺。陈霖/摄
·2018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当地农民庆祝丰收。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