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题:“优秀示范村”的尴尬:污水处理站长期“沉睡”,农民自建厕所不敢用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诗平
未经处理的污水溢流入河,河内垃圾漂浮,农民自家建了厕所却不敢用……这一切发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属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的“全国文明村”河口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霍村。
连日来,“新华视点”记者随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河南省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乡村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导致农村污水处理受阻于“最后一公里”。
督察组目击: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存大量污水,污水入河垃圾漂浮
4月24日,记者随督察组成员从刻有“全国文明村 河口”7个大字的高大牌坊走进河口村。一边是燕沟河,一边是村民房舍,村庄绿化、村舍整洁、道路宽敞。但是,当督察人员来到燕沟河边的人工湿地即生态植物塘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因为下雨,大量污水溢出人工湿地,径自流入燕沟河。督察人员爬上湿地边的塔式生态滤池发现,塔式生态滤池内的活性污泥早已失效。
随后,督察人员沿着污水流入的燕沟河,走到村口与310国道交界处。河岸边立着“河长制管理公示牌”,公示牌上写着河长职责——“负责本段河流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负责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开展河道管理日常巡查”,但就在公示牌下的燕沟河里,漂浮着大量垃圾。

在“河长制管理公示牌”附近的燕沟河中漂浮着大量垃圾。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住在河边的河口社区大路组86岁老人岳志修说,这段时间下雨,附近的垃圾冲走了些,所以河水的水质还好些。往下游去,垃圾更多。
督察人员随后来到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的霍村,看到这里的污水处理站同样长期停运,塔式生态滤池内活性污泥已经失效,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但下雨天仍有大量污水通过灌溉退水渠入河。
与此同时,这里的人工湿地不是按照设计要求种植能够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而是为了所谓“好看”的目的,种上了没有净化功效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