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宸(右)和父亲在家里展示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8月18日摄)。记者 周华 摄
右手肌肉萎缩,就练习左手写字。走路不协调,就积攒力气一次次练习,逐步越过人生中的一道道坎。
被诊断为“脑瘫”后,郑宇宸用自己的努力贴上了“励志”的标签。他以超出2021年广西理科一本线144分的成绩,成就“折翼少年”逆风飞翔的绚烂。
开学季,年底将满20岁的他,和同龄人一起迈入大学校园,用十多年在学海里重塑的“躯体”,一步步走向人生新旅程。新起点,是厦门大学敞开的一扇门。
在爱的半径里“逆风”成长
儿子出生前,每年履行与妻子的旅游约定,郑卫的“活动半径”在不断延长。儿子出生后,郑卫的世界缩小成了以儿子为中心的“小圆圈”。
2001年11月,儿子郑宇宸在福建降生。沉浸在喜悦中的家人们,没有察觉厄运来临。直到7个月大,这个容易哭闹和受到惊吓的婴儿,被郑卫抱去医院检查,才得到脑瘫的诊断,原因在于出生时遭遇难产。
“我抱着孩子,蹲在医院门口大哭。”那时郑卫在广西河池市投资砖厂,事业刚刚迎来上升期。
“从我记事开始,爸爸就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妈妈当时在福建当小学老师,我爸带着我来河池做生意。就这样,我爸把我拉扯到了三四岁。”郑宇宸回忆道。
频繁外出给儿子做康复治疗,砖厂生意渐渐力不从心,最后亏本关停。为专心照顾孩子,任教14年的妈妈刘平辞掉了教师工作。夫妇约定的每年旅游,变成带着孩子奔赴各地求医。
尽管身体存在缺陷,郑宇宸仍是刘平心中的珍宝。“你最珍贵”,这4个字出现在郑宇宸小时候与她一起做的手工画作上,多年来一直摆放在家中显眼位置。
“我生来残疾,多少有点自卑。到了入学年龄,我不想上学,害怕别人的嘲笑。”郑宇宸在一篇作文中写道。爸爸答应他,一整天都在学校里陪伴,他才勉强同意去上学。
上课时祈祷着不要被点名回答问题,下课时死死抓紧爸爸的衣袖,躲在他身后看着同学们嬉笑打闹。
开学后两三个星期,郑卫常常蹲在教室外的花圃旁。下课铃响,扶墙走出教室的郑宇宸看不到爸爸的身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被哭声吸引而来的老师和同学,纷纷问我出了什么事。所有人都安慰我,说只要一放学爸爸就会来接我,还搀扶我回教室。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家人以外的人带给我的温暖。”
“我开始尝试着融入集体,试着和他人交流,不知不觉中,我忘了父亲离开时的悲伤。到了放学时间,爸爸如期而至。我并没有质问爸爸为什么突然离开,多少也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老鹰会把长齐羽毛的小鹰驱逐出巢,只有离开巢穴的小鹰才能翱翔天际。从那天开始,又有一只雏鹰扑腾起翅膀,又有一个孩子收获了成长。”郑宇宸的心绪随着回忆起伏。
每到新学校,如何上厕所都会成为郑宇宸的难题。初中开学没多久,发觉自己拉肚子,他向班主任借了电话。放下电话没几分钟,爸爸就出现在教室门口。
“爸爸的到来,有一种英雄突然‘闪现’的感觉。”郑宇宸描述着当时的情景。从那时起,爸爸在同学间有了“闪电侠”的外号。
彼时,郑卫已转让乡下的砖厂,一家人搬到孩子初中附近。他骑着一辆电动车,每日围着学校转。“那天我心里有感应会出点什么事,儿子打电话来时,我刚好在校门口。”
后来,郑卫“闪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起了仓库管理员。在新班级,郑宇宸收获了关怀和友谊,上厕所不方便时同学就一左一右扶着他去,甚至有同学默默在后跟随。
与人交谈时,郑宇宸是内敛腼腆的,他说自己并不擅长表达情感。一篇《父爱无价》的作文,藏着他平静下的澎湃:
“我爸为我付出了多少,我不知道;我爸带给了我多少,我不知道;我爸改变了多少,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有,我爱我的爸爸,这份爱就像他给我的爱一样,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