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万物,万物皆可爱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年联合国公布的国际主题是“Be part of the Plan”
我国的国家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年复一年,总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生灵物种
使地球充满绚丽生机
今天来听听这些“生生不息”的故事↓↓
01
罗杰:拯救珊瑚 守护海洋天堂
罗杰在实验室记录珊瑚数据
“珊瑚礁就像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虽然它们的面积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3%,但却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聊起珊瑚,罗杰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从事珊瑚研究15年。
刚进入研究所深造时,罗杰首选的研究对象是色彩斑斓又能转换性别的小丑鱼。与此同时,这些小家伙赖以生存的珊瑚礁也进入了罗杰的研究视野。
但昆明是一个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而小丑鱼和珊瑚生存离不开海,海水来源就成了罗杰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很快掌握了人工海水的调配方法,并用5年时间,摸索出一套可以自主控制海水的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类型的系统。这个系统不只能营造出珊瑚喜欢的海洋生态,还可以精确控制变量,开展更多样的实验。
随着研究的深入,罗杰发现,全球约1/3的珊瑚礁都面临退化,而对此的科研和保护工作却相当有限。“有科学家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有超过70%的珊瑚白化,若不采取措施,珊瑚礁将在2050年左右消失。”他知道,拯救珊瑚迫在眉睫。
2016年,罗杰来到印度尼西亚开展珊瑚野放行动,帮助恢复珊瑚礁。罗杰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海洋环境,详细了解珊瑚的习性,通过人工筛选后,将它们精准投放(俗称“种”)到合适的修复海域,以提高成活率。“起初,我们“种”的珊瑚只有大约10%能存活,但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和总结,目前珊瑚的成活率已经达到80%。”罗杰自豪地说。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罗杰和他的团队已在太平洋海域,“种”活了几千株珊瑚。
未来,罗杰希望从遗传进化的角度,解决珊瑚白化问题。“现在全球的珊瑚繁殖都基于无性,特别在人工环境下,很难做到有性繁殖,但我想试试。”同时,他也希望能够通过他的研究保存更多珊瑚,“万一未来海里某个珊瑚物种消失,我们这里还有种质,就有希望让它重生。”
02
沈志军:给3000多只“毛孩子”当家长
“显眼包”动物、出圈文创、管理“自由”……要说这几年哪家动物园最火,很多人想到的答案应该会是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
自称“百兽之王”的沈志军,是这儿的园长,也是3000多只野生动物的“大家长”。2008年,原本学园林专业的沈志军被调入红山动物园,成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动物园园长。
刚到红山动物园的第一年,沈志军还不够了解动物及动物饲养工作。在每天巡山看动物时,沈志军发现它们过着无聊、无奈又无助的“三无”生活。有一匹狼,被关在边长两米的笼子里,顺时针、逆时针地来回转圈,和他对视一眼,吓得赶紧移开。
沈志军本能地想做点什么,他想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动物园:以服务动物为主,游客是来动物“家里”的客人,将公益性、物种保护、动物福利放在动物园最重要的位置上。
沈志军带游客游园
顺着这个“爆改”思路,红山动物园彻底的改头换面:2009年起,沈志军陆续改造细尾獴馆、考拉馆、犀鸟馆等19个场馆,提升动物起居环境,让它们从“平房”住进“带私家花园的别墅”;2011年,取消了园内的动物表演;2014年,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尝试各种丰容手段,增加动物幸福感,展现动物自然行为……
为了让动物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让它们的行为更加自然、自信和从容,红山动物园用了很多“小心思”:例如,在澳洲动物展区,红山森林动物园把周边一片水杉林圈进来,让鹤驼在里面自由地散步、觅食、谈恋爱。没想到,生活在红山动物园十多年的鹤鸵开始繁殖了,工作人员趁机设计了一个假蛋,装上传感器,得到了珍贵的孵化数据,为壮大这一濒危物种立了大功。像这样贴合自然的设计巧思在红山动物园还应用了很多。
“当看到濒危野生动物族群不断壮大会有一种自豪感,再濒危弱小的种群也有权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沈志军说,除了物种保护外,红山动物园还是野生动物救助的“前线基地”,每年约有1000只动物被送到这里,有300—400只经过救助恢复健康,成功放归野外。
红山动物园的大象在享受“修脚”服务
作为“毛孩子”的“老父亲”沈志军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在动物园构建动物们理想的家,同时支持和参与野外保护,让更多野生动物健康地生活在野外栖息地,让动物园物种保护技术和基因多样性可以反哺野外。
03
胡永红:抢救濒危植物 打造物种的“诺亚方舟”
城市植物园对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20年来,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永红和同事们一起,抢救濒危植物、优化城市树种,在为城市提供更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助力植物园更好守护城市生态环境。
胡永红
“过去4亿年间,每27年才有一种植物灭绝;而现在,每天都有一种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胡永红说,城市建植物园,除了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更重要的功能是打造物种的“诺亚方舟”,使在自然界已濒危的植物能够恢复元气,最终重返自然,为繁华都市保留一份属于泥土的记忆。
上海辰山植物园打造物种“诺亚方舟”的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了华东地区的极端濒危植物——在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济寺旁,一棵孤独的大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独苗”,由于被大量用作薪柴,且种子萌发率极低,这种学名叫做“普陀鹅耳枥”的桦木科植物濒临灭绝。
2006年,辰山植物园的科研人员从普陀山采回了几十粒普陀鹅耳枥的种子,联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开展繁殖生物学科研攻关。胡永红和同事们把种子泡在水里,对于其中有可能会发芽的,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一遍遍实验。经过5年钻研,终于将发芽率提高至67%,并由此繁殖了近千株小苗。这样的故事,胡永红还可以讲很多……
“我们要为城市的未来而思考,而不是简单为城市种几棵树。”对胡永红来讲,植物园是诠释生命价值的热土,如何通过植物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让植物园成为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需求的媒介和平台,是他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
来源: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