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当《黑神话:悟空》首部预告片发布时,美国博主“神话哥”(The Mythology Guy)在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发布了一条反应视频——它是一种流行的视频创作形式,创作者将自己或与同伴观看一段视频、一部电视剧、一档综艺节目的过程实况拍摄下来,后期再将观看过程与观看的原视频剪辑在同一画面中。
神话哥是一名神话爱好者,熟知北欧、希腊、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神话故事,最喜欢的中国神仙是孙悟空。
和各种电影大片的预告片一样,《黑神话:悟空》的预告片也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有碎片化的故事片段和打斗场景,可神话哥一边看一边如数家珍:“妖怪(yao guai)”“地狱(di yu)”“七十二变(72 forms)”……最后他兴奋地宣告:“现在我真的很激动,这将是我最关注的游戏之一!”
当时他只有几百名粉丝,这条视频却收获了超过2万的播放量。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你对素材和中国神话都很了解,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视频,所有元素和细节无一被遗漏。”
后来的故事,像是一种不期而至的共同成长——4年后,《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神话哥在优兔平台的粉丝量也狂飙到了110万。
这只是“悟空”名扬海外的一个侧面。截至8月23日晚9时整,该游戏全平台销量超1000万套,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300万人,被认为有望争夺年度最佳游戏。
在今年8月21日开幕的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上,《黑神话:悟空》成为与会者关注话题。图为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上的玩家。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从事海外游戏发行工作的中国小伙宋佳文、《西游记》的美国忠实读者神话哥、醉心于中国文化的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岱川。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款游戏为什么可以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引发全球玩家的共鸣。
以下是他们讲述的与“悟空”的故事。
“我们终于熬出来了”
宋佳文,英文名Javin,辽宁沈阳人,从事独立游戏发行、制作工作,中英双语游戏编剧,游戏英语配音导演、演员。他讲述的是,从翻译和玩法设置上看,这个“悟空”做对了什么。
2024年8月24日,宋佳文在辽宁沈阳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这是生活中的他。(受访者供图)
从8月20日《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开始到现在,我所有的休息时间差不多都在玩这个游戏。
我觉得很奇妙的一点是,我小时候曾经有一个阶段,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酷,觉得有点乏味、干巴、老土,所以会主动接触日韩、欧美的海外文化产品。可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我的外国同事最近都在玩《黑神话:悟空》,时不时来找我分享。游戏第二章,有个无头僧人在黄风岭演绎了一段陕北说书,这些外国同事从来没听过这种类型的音乐,都觉得很新鲜——现在轮到他们觉得我们中国的东西很酷了。
《黑神话:悟空》能在海外玩家中有这样的反响,和游戏内容出海后的本地化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游戏契合当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语言表现等,较好地融入了海外年轻群体的文化圈层。
根据我的经验,规模越大的游戏,它出海后的本地化往往越不好做;反而规模越小的游戏,特别是游戏所有文本只交给一两个人负责时,它的文本质量和风格会非常统一,效果就特别好。
游戏翻译有一套标准的工作流程,各家游戏公司都差不多:一名翻译经理或总语言负责人切割文本,然后向下分发给具体承担翻译工作的人员,将翻译完的文本回收后,翻译经理会逐一检查,看是否有错误、疏漏或前后不一致等问题,最后把各部分“组装”在一起,将完整的翻译文本返给原文本的编剧或其助手。
当中有两个常见状况。一是翻译人员翻译时,游戏往往还没完成,游戏情节和画面尚未确定,这就有很多出错空间。我对接过给游戏做西班牙语翻译的朋友,西语主要有拉丁西语、墨西哥西语、美国西语和西班牙西语4种变体,它们的语法、用词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朋友会不断和我确认:这个词、这句话的使用场景是什么?这场戏是怎么样的?这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
另一个常见的状况是,文字工作者都有一定的自我追求,同一个中文词语在不同的人手上可能被翻译成不同的英文,这就需要去沟通、协调以达成统一。
所以,规模越大的游戏项目,它的文字量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老实说,我在玩《黑神话:悟空》时,职业病都犯了,心里直打怵:这文本量实在是太大了,保守估计至少60万字。更别提游戏中有个“影神图”,类似于妖怪图鉴,每个妖怪有个小传,还有一首押韵小诗。能把翻译做到让英语玩家玩得这么顺畅,制作团队付出了多少精力,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比如在中文版本中,主人公的装备叫作“披挂”,这个词非常中国,但在英文中它只能被译为“equipment”。这就是语言的差异,没法靠任何工具或个人技巧来抹平。
而对一些专有词,这款游戏选择了更忠于中文原意的翻译,比如这些天同行们都在讨论的“金箍棒”“悟空”“妖怪”,干脆不去做什么“魔力短棍(the magic cudgel)”之类的英文名,直接用拼音“Jin Gu Bang”“Wukong”“Yao Guai”。这是它做得很漂亮的一点:什么地方我要翻译得很地道、很丝滑,而什么地方我要直接给你中国味道。
翻译好,只是游戏出海后被认同“好玩”的条件之一。一款游戏,满足哪些标准才叫“好玩”,这个或许众说纷纭,但它的特点一定非常突出。比如一提到《战神》系列,我就会想到它的操作手感,想到那种与神对抗的酣畅淋漓;一提到几部《塞尔达传说》,我就想到广阔无垠的世界,想到有无数地点、神庙、人物可以去探索的新奇;一提到《黑暗之魂》系列、《艾尔登法环》,我想到的是忧郁而略带悲伤的氛围和碎片化的叙事逻辑……这样的例子能举出很多。
而《黑神话:悟空》,它“好玩”的点实在太多了。看海内外玩家的反馈和讨论就知道,游戏的剧情演出、艺术风格、画面精美程度、操作手感、配音配乐,不一而足。更具体地说,《黑神话:悟空》里不同怪物使用的拳法,一招一式都有讲究;游戏中的佛像、寺庙,细节丰富考究,每一个都像艺术品。最让人惊讶、并且从游戏制作的角度让同行们压力剧增的一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大制作”——有时这款游戏中的一个场景,就相当于其他游戏两到三个场景的制作体量。所以不夸张地说,我觉得《黑神话:悟空》哪儿都好玩。
总体来说,《黑神话: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业界标准,即中国3A游戏大作向欧美发行后本地化程度的一个标准。我的外国同事现在已经看起了86版电视剧《西游记》。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许多头部博主发布了关于《黑神话:悟空》的反应视频,评论区还有不少热心的外国网友给大家科普中国西游故事,这是我觉得最奇妙的事情。
我们终于熬出来了。
朋友来跟我借《西游记》
神话哥,本名安德鲁·萨兰(Andrew Sarran),美国人,优兔上的百万粉丝博主,神话爱好者。他讲述的是,从神话上看,这个“悟空”展现了《西游记》哪些迷人之处。
当地时间2024年8月24日,“神话哥”在美国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展示《西游记》原著英文版和孙悟空玩偶。
目前我已经玩到游戏第二章,即将对战最后一个妖王黄风大圣。其实我的进度可以比这快,但很多人想看我玩,所以我只好忍着,只在直播时玩——老天,这可太难受了。
《黑神话:悟空》的玩法很独特,我玩了23年电视游戏,第一次见到游戏中居然有主人公可以变身和分身。它的音乐设计也很棒,我们有个俚语叫“ear candy”,用来形容悦耳的音乐,这就是我玩游戏时的感受。尤其在对战强大的敌人时,那富有力量感的音乐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士气,我感觉自己战无不胜。
这些天,我玩过第一遍后,都会回过头再看一遍这些画面,生怕落下什么信息——我可不想错过任何细节。结果我越看越喜欢,不只因为它制作精良,还因为它引发了我对《西游记》新的思考。
《西游记》中有一个角色叫金池长老,270岁,观音禅院住持,想偷走唐三藏的袈裟,后来反而烧毁了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寺院,最终因为羞愧撞墙而死。我在小说中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到大快人心,因为这是个坏人,这是他应得的结局。
《黑神话:悟空》中的金池长老。
但在游戏里,金池长老的形象和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看起来很难过,灵魂像是饱受折磨。当“我”打败他时,他哭着说自己失去了一切,说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然后,在这一章结尾,出现了一段让人惊叹不已的动画,这个动画展示了金池长老的一生:他如何遇到黑熊精,如何一步步晋升为住持,又如何失去这一切……现在,每当我想起金池长老,我会为他感到难过,我真诚地希望他迷途知返,不再落得如此下场。这款游戏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呈现了这个角色,而类似这样对配角的诠释,在游戏中还有很多。
我是一个神话迷,我的妈妈来自格鲁吉亚,那里是许多希腊神话发生地,人们对这样的文化传统深感自豪。我8岁的一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动画片《成龙历险记》,里面有盘古、十二生肖等元素,这是我接触中国文化的开始。
再后来,我读到了孙悟空的故事,立刻被打动了。我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而孙悟空,他似乎不属于任何地方,他甚至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但他可以成为美猴王,最终成佛,这让我觉得,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努力变得更好,就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我很早就读完了4卷本的《西游记》小说。缩略版《美猴王的冒险之旅》,改编版《美生中国人》,还有一本漫画《美猴王》以及奈飞(Netflix)制作的电影《美猴王》等,我全都看过。
我的粉丝会注意到,在说到《黑神话:悟空》中的妖怪时,我的发音是中文的Yao Guai,而不是英语的monster,这是我有意的,我跟着几位中国视频博主学了好久“妖怪”的发音。我希望我在说起这个时,人们会意识到,我谈论的东西来自中国神话而非西方的什么故事。
每个神话体系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中国神话中的很多英雄原本是普通人,中国神话中的一大主题是救赎——“八仙过海”是这样,“西天取经”也是这样,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找到了救赎,他的队友猪八戒、沙悟净也是。
我发现很多美国人熟知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却对中国神话一无所知。从2020年开始,我试着把自己科普中国神话故事的短视频放到抖音海外版(TikTok)上,我讲“八仙”,讲十二生肖,反响都很不错,目前我的粉丝数已经接近46万。
以前说起孙悟空,许多外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漫画《龙珠》里的悟空(Goku)。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日本《龙珠》的故事原型是中国小说《西游记》。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还问我,能否借我的《西游记》去看。中国神话影响世界,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图为日本漫画《龙珠》中的“孙悟空”。
“激发兴趣”
岱川,英文名James,英国人,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博士毕业,中国国学爱好者,现定居上海。他讲述的是,从文化出海上看,这个“悟空”实现了什么。
2024年8月24日,岱川在上海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真的很惊艳,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且一些小设计极富巧思,比如游戏存档点以土地庙的形式出现,玩家存档的方式是上香。即便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玩家,我想他们也能感知到游戏中的中国元素,像背景中的佛塔、拱门,还有主人公那一身功夫。我不太擅长玩游戏,这款游戏又有一定难度,有几个妖王我甚至需要重复十几遍才能打败,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款非常棒的游戏。
《西游记》的故事在西方并不广为人知,至少在英国是这样。我第一次接触《西游记》是2008年,那时正值北京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正式转播奥运会开幕式前加了一段动画,用孙悟空、猪八戒大战妖怪的情节,把游泳、标枪、体操这些奥运比赛项目融入其中。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把《西游记》简单理解为一个趣味故事,可见英国人对这本伟大著作、对中国文化确实知之甚少。
图为BBC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加入的《西游记》动画,展示的是观音。(视频截图)
不过,当年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看到会说话的猴子、猪、小白龙以及观音,觉得很有趣。我有个弟弟在剑桥大学学习历史,有一年他专修中国史,其间我们经常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聊得越多,我对中国的兴趣就越浓厚。再加上我所在的博士项目组中有不少中国同事,所以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我开始学习中文。
我始终坚信,要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所以我读了很多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慢慢地,我发现,“无为”“知行合一”“起心动念”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解决我生活中的问题大有裨益。
比如道家的“无为”思想。当年我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认为自己不擅长做实验,更适合做一个理论家,所以我总是带着轻视和敷衍走进实验室,结果就像一个自证预言——看吧,我的实验操作水平的确很糟糕。
直到我接触了“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遇事不要预先作出判断,因为这很可能限制你的思路,导致判断失误,不如顺其自然,看看实际情况再行动。我尽量忘掉自我感觉,停止把自己放在实验的对立面,而是更专注于实验本身。这样的“忘我”练得多了,有点像那个古老的比喻——庖丁解牛,我的实验开始做得越来越顺利。这些年我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减少了很多内耗。
我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像老子、孔子、孟子的思想,实用性都很强,或许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都受雇于一国之君,需要帮助君王统治国家,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他们的哲学都很入世。西方哲学比如古希腊哲学,更多在试图解释外部世界,而中国哲学更关注人的内心。
我现在回看——当年我在剑桥时,以为拿到博士学位将会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事,但现在,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已经定居上海,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岱川”,代表着山水。更重要的是,就像我此前所说的,中国文化改变了我的性格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回到《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目前大家热议它能否实现文化出海。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由浅入深分三个层次来讨论。
第一,它是否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游戏的创造力;第二,它是否引起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第三,它是否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东西,甚至深受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有点像我的故事。
我认为《黑神话:悟空》已经实现了前两个层次,因为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游记》。但我希望,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还有其背后的丰富内涵,例如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等。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款游戏就能实现这么宏伟的目标,它已经完成了“激发兴趣”这一步。“悟空”要和更多外国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就需要像电视节目一样的大众媒介——有点像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一样,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看过,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所以我希望这款游戏可以延伸成一种或几种更主流的文化产品。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西游记》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哲学时,我想,中国文化就真正实现了出海。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