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发布了破译一个甲骨文可以获奖10万元的“悬赏令”,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动甲骨文研究的活动曾受到社会舆论高度关注。近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 获奖名单公示》。据中国文字博物馆2019年5月公布的《关于征集评选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中提到: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可以说,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也让人们用一种很具象的标准看出了古文字等学科研究的艰辛。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文献数量,还是皓首穷经的研究之路,可以说,文科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处,同样是充满着坎坷与未知的。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数据库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降低了接触学术的门槛。但是,学术研究的关注点依然少不了对原始文献、一手材料的解读、整理与研究。这是一种应有的态度,电子资源提供了便利,但学术研究的标准不能因此降低。未来,更加多元化的研究工具与方式的出现,应当带来更加丰富的学术成果。
此外,除了10万元的奖励一事让甲骨文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外,还有不少领域的学术研究离人们的距离比较远。这对于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提醒,一个学科的生命力不仅有内在的学术队伍建设,还包括外在影响力的拓展两个方面。尤其是一个学科领域越来越多地走向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注,这其实有助于增强学科的生命力,也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持续性的后备队伍建设。因此,成果研究之外,学术也应当更加有亲近感。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与开放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
其实,许多学术问题的回答,并不局限于高校、科研院所之内。以奖励的方式,广开学术研究的门路,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参与其中,其实也是在提升知识的活力。以考古学为例,它体现得便是一种综合性学科。它以历史为基础,贯穿物理、化学、生物、测绘等多学科知识。不同的学科体系,用自己的方式为还原历史场景贡献力量。这本身也推动着考古学这一学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式发展。而反映在人们生活中的,则是越来越多成熟的考古学成果以展览、视频、文创的方式进入视野之中,这提升了一个学科的活力。对于古文字的释读,需要有丰厚的学术积淀,但也少不了灵光闪现的创造性思维,而这要求学术研究始终秉持开放与跨学科的视野。
今天,人们选择去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文化场所打卡拍照,体现了一种学术与文化传播的面貌。可以说,为甲骨文研究抛出重金,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的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透过历史的这扇窗子找到文明的来源。这是学术研究的使命,也是职责所在。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