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苦学钻研之路,如沧海寻一漏,蓬山列蚍蜉。常于暗夜灯黄处静思遭逢,感今之所得为他人相授者十之八九,孤身自谋者不足一二。因而幸其有感,执笔于心。”
近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用文言文写就的毕业论文致谢。比较特别的是,这篇致谢的执笔者并非文史哲专业出身,而是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攻GeTe基热电材料性能研究和机理分析的博士生张敏。
“学材料的姑娘,果然有‘材料’!”“有料的致谢!有趣的灵魂!”在学业上,张敏选择材料学专业是出于兴趣。在生活中,她写诗词、读古文,同样是兴趣使然。在不少人印象中,科学与人文似乎属于不同维度的东西,但这篇致谢鱼与熊掌竟然可以兼得,不由引得网友一片惊叹。
科学与人文艺术相互融通的佳话并不鲜见。达·芬奇热衷于研究永动机,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则还是一名诗人……几年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唱摇滚版《将进酒》,令网友感慨“科学家原来也可以这么感性”。
科学在左,人文在右。科学作为探索自然、揭示真理的利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文精神则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幸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科学中含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从根源上审视,两者无疑是相通的。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精神的引导可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伦理道德等相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同时,人文也需要科学的支撑,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推动人文研究的深入发展。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学科可以有分野,真善美的追求理应一致。学文科的不妨关注下AI、高科技,增添自身的科学素养。学理科的也不妨换换脑子,吟诵一下古典诗词。科学研究与人文追求相得益彰,人文与科学互通互融,岂不美哉?
工科女博士文言文致谢的走红,让公众看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美好情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科学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让人文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