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咖啡在同一天发生两起咖啡师与顾客冲突的事件。虽然Manner咖啡在道歉中称,“第一时间向顾客致歉,也对当事咖啡师伙伴进行了安抚”。但“伙伴”一词,显然名不副实。
Manner多位咖啡师自曝像牛马,高强度工作,8小时做500杯咖啡,低薪资待遇,迟到、事假就扣1000元。这与几十亿身家的企业老板能是伙伴吗?
而且,最初Manner的回应是涉事员工已被辞退,岂会有“一辞了之”的伙伴?
打工人也不认这个“伙伴”。网友们对此嘲讽:“咖啡界有了自己的血汗工厂。”
上海市总工会的发文同样不认可,其文中称,Manner咖啡员工的“歇斯底里”可能源于“情绪劳动”过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耗大”。
怎么解决呢?仗义姐认为,一定不能转嫁给消费者解决,消费者购买的是服务而不是“义务”。
也一定不能要求员工自己解决,员工对于来自上层的安排和决策,绝大部分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
必须是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员工当作真正的伙伴而非“耗材”。这是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