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的票房依然在攀升,有望刷新全球传记片纪录。人们一边着迷于这位“原子弹之父”的传奇人生,一边讨论着何为科学家责任。导演诺兰拍摄这部电影的灵感,源自传记书《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该书于2005年出版,如今随着电影上映,中文版也同步推出。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传记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凯·波德,以写政治人物传记而闻名;另一位是美国历史学家马丁·J.舍温,关注原子能和核扩散的发展历史。当时,马丁·J.舍温花了近20年时间调阅美国及海外档案,包括电话记录、私人信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卷宗等,还对奥本海默的亲友进行了近百次访谈。之后,又花费5年时间与凯·波德共同执笔成书。传记刚一问世便颇得好评,2006年获普利策传记奖。
3个小时的电影,主要聚焦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二战结束后遭遇不公正听证会的故事。《奥本海默传》则讲述了他的一生,追溯其何以成为“奥本海默”,并呈现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充满悲剧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20世纪初,奥本海默生于纽约上西区,父亲是商人,母亲是画家。自小在伦理文化协会的学校中成长,课堂上辩论黑人权益、性别平等、战争与伦理等问题,培养了早熟的心灵和充分自觉的政治意识。7岁那年,祖父送给他一套岩石标本,从此有了收集矿石的爱好。12岁时,他与当地著名地质学家通信,还被提名为矿物学俱乐部成员,站在木箱上发表演讲,赢得神童之名。童年的一切,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包括后来的研究之路。
然而,如庇护所一般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让奥本海默“为这个充满残酷和痛苦的世界做好准备”。14岁时,他参加夏令营,因被指控为告密者,被赤身裸体地锁在冰窖里。但当他从冰窖中走出时,“用一种沉默的坚忍来承受了这样粗暴的羞辱”——等到20世纪50年代,面对潮水般的恶意和指控时,他也选择了一种“忍辱负重”的姿态。
进入青年时期,奥本海默曾一度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在剑桥读书时,他崩溃到给导师下毒,后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又奇迹般地振作。1927年回到美国时,他已是物理学领域一颗冉冉新星。再后来,他进入一种“悖论”的人生:发明制造原子弹,等到真正爆炸、结束二次大战后,他又带着负罪感度过余生;因为对太平洋战争的贡献,他被称为“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找回了宙斯的闪电霹雳”,又因呼吁禁止核武器、反对军备竞赛而被“钉在十字架上”,成为政治家和官僚主义者的攻击目标。
奥本海默(右)与爱因斯坦。
经过质询与答辩,听证会最终宣布他没有犯叛国罪,但裁定他不应该接触军事机密,终止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的职务,还被吊销安全特许权。1967年2月18日,他在睡梦中去世。
回顾奥本海默的人生,有人曾分析认为他的个性属于“天鹅型人格”:一方面,他以胜出别人的方式获得优越感、光环和荣耀,甚至还有豁免权;另一方面,他在忍受痛苦时非常坚韧,要保持优雅的状态,不会是失败者而只能是殉道者。这样的他,是矛盾的、不完美的,也是伟大的,因为他心中装的是世界,而不仅仅是实验室。
奥本海默曾两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不得不说,电影《奥本海默》之所以受关注,某种程度上也和近期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有关。而对核力量的态度,《奥本海默传》中已给出了他本人的答案:“尽管不能把核妖怪封在瓶子里,奥本海默仍在坚持不懈地想以某种方式把它拴在瓶子上。”如今再看这句话,更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