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3岁上B站抖音开直播,提出“敬畏历史”

2021-10-05 17:07:44
 

 

73岁的虞云国健步如飞,满头白发根根竖起,大大的眼镜片后面是一双观察者的眼睛。一进屋便亲自弓腰搬椅子,听从摄影记者的要求摆姿势,动作麻利,像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坐定后,他很认真地从小挎包中找出事先打印出来的采访提纲,摘下眼镜,凑近纸面看题目。

由于“文革”,虞云国30岁才得以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放到现在,30岁的年轻人早都已经出成果了。”他感叹道。10年前,他从上海师范大学退休。现在的他很享受“科研体制外的生活”,没有了考核压力,以自己的节奏读书写作。有时候他的著作再版,他积极修订书稿,只收取象征性的稿费。“到了我这个年纪,更加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实相’了。”他嘴里常念叨的“实相”,是40年历史研究中追求的真理。“要能最大限度逼近这个‘实相’,我这辈子便是完美了。”

他的心中藏了一整个宋朝世界,选题小到桌椅茶具,大到朝代政体,都可写得洋洋洒洒。笔耕不辍的他在《水浒寻宋》里挖掘宋时人们的日常起居、市肆游玩;在《从中州到钱塘》中纵论朝代;在《南渡君臣》中探究两宋对后世制度的影响。他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普及历史的责任心,写“猪队友”、谈“人设”、聊“穿越”,生动有趣,又考证凿凿,读之有味。

 虞云国的新作从中州到钱塘》 

 

 

 

 

 虞云国在B站开启直播。

这次直播,虞云国事前只列了几句提纲,没想到直播过后观众反响热烈。虞云国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回答了弹幕问题。直播后,许多观众纷纷追问:老爷子下次什么时候直播?当被问起直播时是否紧张,他笑道:“反正看不到观众反应,我也不太关注弹幕评论。当然,主要是我不知道在哪里能看到弹幕。”

自从那次直播后,虞云国便开启了“直播事业”,邀请纷至沓来。首次直播不到一个月,陆家嘴读书会便邀请他以“从樊楼到《水浒寻宋》”为题,深度讲解了北宋时期的夜生活。樊楼是北宋东京的大酒楼,是北宋发达夜生活的缩影。

·《水浒寻宋》。

他还受上海聚珍邀请,以“说说宋代的太上皇”为题,在B站、抖音上直播,多受好评。细说《清平乐》,更是吸粉众多。

直播过后,工作人员会给他看评论,有的夸他“老爷子真精神”“老爷子会用流行语,很潮啊”。他看了更加精神抖擞。有了经验,虞云国已能够在直播中“因材施教”。受众面较广的,他会使用“猪队友”“人设”这样的网络用语;面对更加专业的受众群体时,比如在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的B站直播中,主题则更加学术性,更多的是探讨两宋制度与历史大势。

在历史随笔集《敬畏历史》自序中,他写道:“史学的社会功能是学术功能的延伸与补充,社会更有必要让当今全体国民知晓历史,敬畏历史,这是造就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前提。”他开直播,目的是普及历史知识,在普及中寄寓学术理想,让受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历史,敬畏历史。他说:“直播也是产生思维火花的地方。”

 02 历史的“实相”

1140年,宋军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屈辱求和。次年,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高宗重用秦桧,杀害岳飞,自此中国历史由北宋的外在开放转向南宋的内在保守。这就是“绍兴体制”——虞云国用这个词来指称宋高宗朝的政治体制。

“绍兴体制”是虞云国宋史研究中的发力点,选取这点便能看透两宋区别。“绍兴体制”对后世影响之大,甚至在后来中国的帝制中也或隐或现地存在。

作为北宋皇族里唯一逃到南方的皇子,宋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偏隅东南,推行文字狱,建立独裁统治,宣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良性政治生态消亡。对此,史学界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扼腕痛惜。虞云国承认,从个人情感或是历史理性出发,他都不喜欢宋高宗这个人,但“无条件地推崇整个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误认为两宋300余年一概如此,也是偏颇之论。

同时,他也肯定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在“绍兴体制”下,中央在朝的许多士大夫被迫退居山林,下沉到底层社会,建立起治理乡村的宗族制度,客观上稳定了乡村环境,以至“南宋相比北宋,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江南经济中心地位确立又为南宋偏隅东南延续152年注入了强心剂,“这就是历史的‘实相’,好坏兼备。”

·

但他反对“宋粉”讴歌的所谓宋代是“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指出研究南宋历史,同样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以江南社会经济面貌代表整个南宋。“史学家要时刻秉持价值中立,要拿捏感性和理性成分,这才能抓住‘实相’。”同时,他强调“大宋史”要囊括与两宋同时存在的辽、西夏以及金和蒙古。他跳出民族情绪,以开放的胸襟论述多民族政权并存的中国历史。

 03 人生与宋史,如同“渡海”

《从中州到钱塘》《从陈桥到厓山》,从北宋的起点到南宋的终点,40年的宋史研究生涯,让虞云国心中装着的宋朝世界越来越大。他说:“我年纪大了,但越是研究宋朝,越是觉得知之甚少。就像是渡海,怎么游都游不到头。”

基于史学家的“职业病”,他将研究经历比作“断代史”,分为4个十年,以1982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作为研究宋史的开端,到1991年算是第一个十年,其间读研读史,学术积累;第二个十年他赴日访学,回国继续专力宋史研究;第三个十年中他开始历史普及写作;2012年到2021年是第四个十年,退休后的他致力于让历史走向大众。正是在这第四个十年里,史学家的使命感更加清晰了起来。“这十年没写过几篇像样的论文,而是把学术性研究融汇进历史普及文章中,将学术文章‘翻译’成白话,让大众读者看得懂。”

1948年虞云国出生在上海一户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1965年,虞云国上高一,那时已对宋词情有独钟。“文革”中,哥哥的死给父母打击很大,于是母亲向上级反映,希望能将小儿子留在身边。作为小儿子的虞云国便不用去“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而是“待在城里吃干饭”。但哥哥去世的阴云一直萦绕着他,自此心头常常带着一个问题:历史上,权力是如何失去原来正常的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文革”最后两年,他开始教中学语文,成为没有编制的老师。当时,批《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如火如荼,虞云国被要求在校电台讲《水浒》,给学生提供“批判素材”。他将这项工作看作读书的好机会,只讲“素材”,将“批判”交给学生们。多年以后,他写了《水浒乱弹》《水浒寻宋》等相关著作。

·《水浒乱弹》封面。

1977年,高考恢复。虞云国所在的浦东张家浜街道有900多人报考,首次发榜中了两人,他是其中一个。时年三十,不敢折腾,没敢填报北大。没想到一发榜,分数上北大绰绰有余。幸运的是,他就读的上海师范大学以研究宋史为特长,导师程应镠(音同刘)先生曾参加“标点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工程。程先生告诉他:研究宋史是大有可为的。就这么一句话,没想到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列表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