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这是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认识以及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12月13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带来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精彩课程。
一、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
韩庆祥认为,把握“第二个结合”,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理清“中国具体实际”内涵的历史演进。“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意义的认识就相对不同。
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韩庆祥指出,这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战略性、标识性的重大论断。它不只是从某一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是要围绕破除对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巩固文化主体性并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来理解,围绕破除西方中心论、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来理解,它是在文化观和文明观这种更为总体、更为根本、更为战略、更为宏阔的大格局中的思想解放。
三、“魂脉”和“根脉”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二者的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韩庆祥表示,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高度契合性看作“结合”的前提,把二者相互成就看作“结合”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内在涵义。
四、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韩庆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以明体达用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韩庆祥指出,“明体达用”的“体”,主要指新的文化生命体,主要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包括实践之用和理论之用。实践之用,就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奠定文化根基;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提高文化支撑。理论之用,就是致力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解构“西方中心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
六、巩固文化主体性并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韩庆祥表示,总书记为我们找到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密码,这就是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解构西方中心论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