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北京住过,很可能曾在西单、王府井、后海等地方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他用脚写下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被路人围观称赞时,会露出憨厚腼腆的笑容。
他叫希福,是一位街头残疾艺术家。由于罹患脑损伤综合征,他所有的日常行为都要用脚来完成,用脚执笔谋生,用脚吃饭果腹,也用脚掌握方向盘,立志游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希福用脚撰写毛笔字
这些故事被90后纪录片导演张杰拍摄下来,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单元中,获得了"最佳镜头记录"荣誉。
这部纪录短片,就叫《希福》。
从半个北京到半个中国
现年29岁的张杰并非影视专业出身,她自小热爱摄影,大学学的是艺术设计,为自己拍摄毕业作品时,偶然遇到了一个纪录片剧组,才发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她决心尝试一下。
张杰身上有着典型90后年轻人的冲劲,"说干就干",毕业后她径直到北京继续学习和发展,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拍摄的"晋级之路"。
2017年和希福相识时,张杰还是个刚入门的"青铜级"导演,拍摄剪辑等技术都比较生涩,工具也主要是一部手机。她同时拍了两个人——希福和另一部作品《小人儿张》的主人公张永红。
"那时候就是觉得时间特别不够用。"张杰接受周刊君采访时表示。周一到周五她要上班,周六在中国传媒大学业余学习,真正的拍摄时间只有周日一天。距离也是大问题,北京城实在太大了,希福住在大兴,张杰要辗转地铁、公交车、"11路"等多种交通工具,跨越大半个北京去找他。
光是拍摄素材的积累,就断断续续花了好几年。
相比《希福》,张杰率先完成了长片《小人儿张》的后期剪辑,因为她觉得,希福的故事远远还没有结束。
"(那时候)他的梦想还没有去做,但我坚信他会去做的。"张杰说。
虽然身体状况受困,但希福一直想要"走出去",每攒够一笔钱,他就会换个没去过的地方。电影中,希福去了三亚过冬,把自己的卖艺摊位搬到了海边。随着年龄渐长,身体疼痛逐年加强,他想趁着还能动的时候,自驾去一趟西藏。
张杰说,"希福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向往云游四方的人。"在希福看来,单纯想要完成"到某地去"的目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买张飞机票即可到达。但他选择自驾,是想体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电影《希福》最后,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他驾驶着自己的摩托三轮车,来到了布达拉宫的门前。
希福"自驾"来到西藏
张杰表示,她已经开始为希福拍摄一部"环游中国"的纪录长片。两个月前,他们从北京启程,已走过了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现在的希福在广东过冬,年后他们将继续拍摄,最后回到北京。
说走就走,想做就做
对希福这样的人来说,走遍大半个中国绝对是"困难模式"。
电影中的一段情节也有所体现,在三亚的饭桌上,希福的师父、朋友和旅店老板娘凑在一起,大家善意地"吐槽"着希福的三轮车和车技,表达对他环游中国的担心,但希福"心意已决"。
正如一位金鸡奖评委的点评,"《希福》电影结尾,在一个雨天,希福用脚驾驶着三轮车去往西藏,背后传达的意思耐人寻味:他不在乎老天爷给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天气,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希福也希望能追求想要追求的梦想。"
和希福一样,张杰也是一个不会被工具、环境所束缚的人。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纪录片导演,张杰的宗旨是"不要想太多,更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当你觉得你要去做的时候,那就去做就好了。"
选择用手机拍电影,也不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条件所限。刚入行的张杰囊中羞涩,而且自认为水平还不成熟,手机则操作简洁,容易上手,"随手掏出来就能拍"。
彼时,恰逢肖恩·贝克的《橘色》问世不久,带来了一种"用手机拍电影"的新打开方式,张杰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可行之道,之后的两部短片与一部长片,便都是用手机拍摄的。
一开始,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电影节时,张杰还比较忐忑,担心并不高超的拍摄技术难登大雅之堂。但后来发现,《小人儿张》在电影展亮相时,有些评委甚至根本没看出电影是手机拍摄的。
"我的导师告诉我,用什么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拍什么。所以我永远会把想表达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条件受限的时候,有手机就用手机拍,有DV就用DV拍。"
张杰拍摄纪录片的初心,正是要拍摄那些"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拍纪录片与拍创作电影不同,更像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深入接触拍摄对象,和他们成为朋友,才能让他们卸下心防,从而挖掘出更深层的内容。导演深入参与其中,记录了不同的人与故事,也像体验了一番五味人生。
个人创作愈加"无界"
在张杰看来,电影无须有"手机拍摄或专业机器拍摄"之分。放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这种包容性也在愈加凸显。
"人手一部智能机"的时代,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也提升了大众个人创作的积极性。可能随手拍的一个短视频,放在社交平台上,就能收获多人观看与点赞。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之下,电影不再是阳春白雪的专属,市场也越来越接受大众化、通俗化的作品,并会在制作与发行上提供一定支持。
正如金鸡奖设置的手机电影单元,就给了这类作品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
一直以来,独立纪录片都是一种不太受大众关注的电影类别,没有粉丝的欢呼声,也缺少大张旗鼓的宣传。参加电影节是它们"被看见"的主要方式,即使在电影工业成熟的好莱坞也是如此。奥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恩就曾表示:"电影节就像提供给小成本电影的免费宣传。"
今年已是金鸡奖设立"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第三届,共收到近5000部申报作品,其中56部电影入围最终角逐。这些处在"正统电影"的聚光灯之外的小众电影,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与此同时,作为工具的手机,其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影视创作从大银幕向小屏幕的转变。
据张杰所说,早年间用手机拍电影时,她完全不敢涉足夜景,因为技术不足以支撑。而《希福》这部电影用华为手机拍摄,夜景才多了起来。电影中在三亚海边、旅馆等地的夜景,基于华为影像系统更强的明暗感知能力,呈现出层次分明、主体突出的清晰影像,这是张杰五六年前刚接触手机拍摄纪录片时无法想象的。
《希福》电影中的夜景
今年是华为影像技术实现"跨越式进化"的一年,7月,凝结了移动影像领域多年积累、创造和探索的华为影像XMAGE全新发布,意味着华为移动影像拥有了专属标识。9月发布的华为Mate 50系列,则首次搭载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在光学设计、机械结构、光电转换、图像算法四大技术维度下实现进一步突破,让独具华为特色的影像风格更加深入人心。
华为始终在手机影像领域不断深耕和创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为创作者提供更专业的"手边摄影工具"。对大众消费者而言,手机影像能力的升级,让普通人在各式场景下迸发的表达欲、创作欲可以被承接,激发了大家记录生活以及创作简单影视作品的热情。
而对张杰这样的新生代影视创作者来说,华为等手机品牌在影像专业度上的提升,正在助力手机电影这一新领域快速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美学。可以说,手机电影为越来越多真正有"电影梦"的年轻人打开了新的思路——这意味着电影拍摄不用再"万事俱备",而是随手掏出手机就能拍。正如张杰所说,"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更大胆一些,不要总想着准备好再去做一件事,(我们)永远都准备不好的,不如从现在开始,在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
这与其说是"下沉",不如说是"扩容",个人创作正在打破更多藩篱,进入更多元化、更无界的时代。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