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悟:“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不断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真实的想法和表达,使其和我们的创作挂起钩来。”
“传承·创新·互鉴”是北京文化论坛的永久主题。谈到戏剧的创新,出席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认为,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原创剧目,让年轻的演员去传承老戏,使传统焕发新生,也是一种创新。
濮存昕刚刚参加了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的演出。这部戏不仅以第二代演员的最强阵容征服了走进剧场的观众,还首次实现8K录制、高清实时直播,全网播放量达5000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濮存昕对人艺下一个十年的期待。
在他看来,京味儿大戏是北京人艺创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基因,胡同语言是北京的声音特色,京味儿话剧就是对本地文化的发掘和表现。无论是非典时创排的《北街南院》,还是抗疫题材话剧《社区居委会》,其实表现的都是北京的胡同文化。”
如何才能创作出京味儿的文艺精品?濮存昕认为,真实最重要,“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不断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真实的想法和表达,使其和我们的创作挂起钩来。”
濮存昕总结,北京人艺之所以能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离不开“三宝”——剧场、剧目和人才队伍。“首都剧场是1956年落成的,今天观众踩在脚下的大理石很多都是当年为建设人民大会堂备料的,这说明当时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去年,历经十余年规划、两年半建设施工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顺利落成并投入运营,剧院再添曹禺剧场、人艺小剧场两座现代化专业话剧场,这让濮存昕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让这几个剧场都门庭若市,就得有更多的创作。”
传承,也是他最关注的。“人艺有三四十个保留剧目,我们一代代演员去向老前辈学习,还得再传下去。怎么能让年轻演员接得上这口气?要读书,也要体验生活,更要经历生命的历练。”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濮存昕认为,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眼光,要放眼看世界,在文化交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他还建议,北京要建立机制,降低演出票价,提高演员酬劳,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让好戏在北京汇集。“北京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特色,就是民营剧团集中,全国都没有这样的规模。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完全出于热爱在做戏,而不是为了挣钱,我特别关注他们。民营剧团或许不是牡丹园,但我们应该把它们培育成百草园。”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