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何难临?

2023-03-22 10:39:00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吴练
原标题: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宋拓:玉山草堂本) 原帖尺寸:纵24.7厘米 横534.6厘米 临帖尺寸(局部):纵32.6厘米 横46.2厘米 释文: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膠葛,臺榭参差。仰视则迢递……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别名欧阳率更,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书法家。

569年,其父欧阳乾据广州起兵反叛,兵败后举家上下除年仅13岁的欧阳询逃匿,其余悉数被杀。两个月后,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被豁免,逃过一大劫。

少年时,他被其父生前的好友江总收养,进入仕途,他历经三朝,每遇坎坷,终能化险为夷,84岁无疾而终。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38岁的欧阳询被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被擒。因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盖因书法),不仅未受牢狱之灾,还被授予侍中一职。

欧阳询生于隋朝,成名于初唐。在治学领域,他的成就主要是主持编撰大型类书和他的书法理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欧阳询应招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这在编撰体例上是一次突破,也是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全书共100卷,编撰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古籍1400余种,编撰时间长达七年,书成后,由欧阳询撰写了序言。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其编撰时所使用的古籍大多都佚失了。而《艺文类聚》仍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内容,这是欧阳询在历史文献领域的一大贡献。

欧阳询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在继承和分析书法理论基础上,阐述了关于书法用笔,书法结体、章法等书写内容与形式的美学要求。

欧阳询生于公元557年,经过 1600多年的历史,很多书法家已被淹没在历史之中,但是欧阳询的书法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传之久远,且更加弥足珍贵。

在唐代书法家中,他在仕途上的官职不算高,无论与他同期的虞世南和褚遂良,还是在他100多年之后的颜真卿和柳公权,官职都远高于他,但是论及书法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欧阳询更高一些。

唐朝张怀瑾在《书断》中这样评价:“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跌宕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从其评价能够看出,欧阳询传承二王,真草隶篆行等八体皆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对其评价最高的还是楷书。

初唐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居首位。唐朝中后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后世公认的楷书大家,但成就最高的仍然是欧阳询的楷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由时任宰相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贞观六年(632年),刻于陕西麟游九成宫内。24行,每行49字,共1176字,每个字直径大约有3厘米,最具权威的是《玉山草堂拓本》,是宋拓本无疑,极为难得。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 76岁高龄,其书法已到了晚期之高峰,加之是皇帝令其书写,更是竭力悉心。

《九成宫醴泉铭》沉稳内敛,雍容大度,字与行距比较大,中宫紧致,而结体修长,看似平稳,点画之中隐藏玄机。其书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法度森严;一是平正中见险绝。

《九成宫醴泉铭》兼有碑帖两种特征,非常难临。古往今来,临写神形皆备,寓神韵于法度之中者寥寥,也令众多习书者望而却步。余在习书中,临此碑帖用的时间最多,取得的进步却微小,难得其韵。在《玉山草堂拓本》中,既见欧阳询书法之神力,法度森严,险峻冠绝,以碑刻而论,窃以为其中似也应有虽未署名的刻者之功。其刻者虽未署名,然时任宰相魏征撰文,唐太宗李世民令欧阳询书写,刻碑文者应是当时最好刻工。清朝大学者阮元认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此论恰好契合《九成宫醴泉铭》之显著特征。(吴练

责任编辑:冯小珏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