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每个人不但有姓名,还有表字。如诸葛亮,就是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就是说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候,要举行“冠礼”,由家长或者家族中的长辈郑重其事地为其加冠,标志着这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此外,长辈还要给孩子取“字”,也叫“表字”。《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是说根据“名”的含义另外所起的“字”,是“名”的发挥和引申。比如苏轼字子瞻,“轼”是古时车厢的扶手,“瞻”是远望的意思,《曹刿论战》中有“登轼而望之”一语;周树人字豫才,“树人”“豫才”都有培养人才之义。
尽管如此,“名”“字”的用法是不能混淆的。人际间交往,自己用“名”,别人称“字”。直白一点说就是,“名”是自己用的,而“字”是被别人用的,别人用“字”是敬称。古时两军交战,主将对峙时总是说“来将通名”,而不说“来将报字”。我们的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聘书,包括上学、参军、人口普查等等,无一例外都用“名”。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中,用的是“臣亮言”和“臣密言”,而非“臣孔明言”“臣令伯言”。
古人有“名”又有“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所谓“名字相应”,但是相应的情况有所不同。
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中言之凿凿地说因他出生前父母“祷于尼丘”(尼丘为山名),这便是孔子“名”“字”的由来。孔子的学生很多,这些人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颜回字渊,《说文解字》对“渊”的解释是“回水也”;端木赐字子贡,上给下为赐,下奉上为贡;闵损字子骞,“骞”有亏损之义;宰予字子我,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称的代词。
再比如汉代史学家班固字孟坚,“坚”“固”两字也同义;三国时期曹操字孟德,取自于《荀子·劝学》中“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一语,“德操”是指个人的道德操守;孙权字仲谋,“权”“谋”也是同义;唐朝大诗人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也有“名”和“字”意义相反的。隋末唐初大诗人王绩,字无功,“绩”和“无功”在意义上正相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较好、胜过的意思,“退”是后退的意思;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熹”是光明,“晦”是阴暗,两者意思正好相反。
名与字,算得上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如今我们大多数取名而无字了,但是不等于说名、字可以混淆通用。既然历史剧对剧中人物采用名、字称谓,就应当正确规范使用,而不能望文生义、随心所欲,闹出笑话是很不应该的。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
(章荣忠)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