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杨振宁先生以103岁高龄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消息传来,科学界与文化界无不为之震动。在他跨越世纪的生命长河中,两种看似迥异却浑然一体的身份交相辉映:探索宇宙基本规律的杰出科学家和心系桑梓、情牵故土的伟大爱国者。这两种生命维度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深邃而温厚的人生图景,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早已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这仅是他科学贡献的“冰山一角”。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的工作,尤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最为卓著。该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这些成就使他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可与爱因斯坦、费米比肩的科学巨人。
然而,杨振宁的人生远不止于理论与方程。
1971年,中美关系还未彻底破冰,杨振宁毅然踏上回国访问的旅程,成为最早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之一。这一举动需要非凡的勇气,彰显了他对祖国的感情和信心。此后数十年间,杨振宁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奔走不息。他利用自身国际声望,为中国科学界争取资源、搭建桥梁;亲自参与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物理学科的建设;悉心指导青年学者,培养科研后备力量;更将自己的大量藏书和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并捐出巨额资金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自2003年起,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长期定居。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全力投身于祖国的科教事业——这一抉择,是他爱国情怀最深沉的体现。晚年,他在清华开设课程、举办讲座,不仅传授前沿物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交融的一生。杨振宁的科学探索绝非孤悬于象牙塔中的抽象游戏,而是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杨振宁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民族信念,也揭示了其科学事业背后的精神动力。最终,他用科学证明了中国人可以屹立于世界之巅,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根在华夏,志在全球”。
杨振宁的一生,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生。杨振宁的爱国主义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根植于对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广阔视野。他跨越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广泛合作,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打破了“科学家无国界”与“科学家有祖国”之间的简单对立,展现了一种更为丰富、更具张力的生命可能。
杨振宁的一生,是追溯精神与文化认同的一生。对于杨振宁而言,回到祖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回归——他始终心系故土,血脉中流淌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情。晚年定居清华园,他对《易经》等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对科学与美学关系的探讨,无不体现一位科学家在专业之外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回归。杨振宁的经历昭示我们:真正的科学追求,需要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滋养。
回望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自然奥秘的不懈叩问,对人类文明的不倦求索,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守望。我们纪念杨振宁,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为了传承他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杨振宁的生命故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能够并行不悖;实践爱国主义与观照人类命运,其实并不矛盾;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与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可以相辅相成。他的人生,为我们思考个人与国家、科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杨振宁的一生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之星,永远指引后来者前行的方向。(作者陈朴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