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出版人李昕:无数中国人替他看到“天大亮”
2025年11月06日15:15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王秦怡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10月22日,李昕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因工作契机,出版人李昕和杨振宁有20年的交往。从杨振宁的著作《曙光集》、《晨曦集》(含增订版)、《六十八年心路》、《杨振宁论文选集》(英文版)等,到杨建邺所著的《杨振宁传》、葛墨林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杨振宁》,这些重要作品的出版与编辑,其间都有李昕的身影。

但其实,李昕觉得,他和杨振宁先生的缘分不止于此。在文章《我所认识的杨振宁先生》中,李昕写道:“说出来,虽不免高攀之嫌,却也的确是事实。”他们的父亲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家也都曾在清华西院,也因此上过同一所小学。还有一点,“我和他是同一天生日,而且他整整比我大30岁”。

2022年,杨振宁在生日宴后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杨先生是个预言家,他对自己的生命做了准确的预言。”李昕告诉《环球人物》记者,202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方正去医院探望杨振宁时,“杨先生清醒地说,自己的生命还有一到两年”。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走完了他光辉卓绝的一生。

以下是李昕的讲述:

严谨

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1988年10月。当时我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书店举办50周年“店庆聚”活动,杨先生因为在香港三联书店出过《读书教学四十年》这本书,便作为嘉宾前来参加。那天人特别多,我只是抓住机会跟他说了几句话。他对我大概没留下什么印象,我跟他谈的是什么,我今天也记不清了。

到了2005年,我回到北京,才跟他建立联系。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场杨先生的访问。记者问他,他跟翁帆结婚以后,翁帆在做什么?杨振宁说,翁帆在做翻译,把他原来的英文文章译成中文。他还说,那些文章如果有中文读者,可能也挺有意思。我就是听到这句话,马上想办法联系杨先生,告诉他,我们愿意把这些译文编成书出版。

2008年,李昕(右)与杨振宁一起看《曙光集》样书。(受访者供图)

这就有了2008年出版的《曙光集》。我们原本希望快一点出书,但因为杨先生对书稿精益求精,翻译和编辑的过程很长,出版日期便一拖再拖。

他很在意编书的严谨性。你注意到没有,不论是《曙光集》还是2018年出版的《晨曦集》,目录里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前都标注了符号,像“A80a”“02i”。一般读者看不懂,其实这是杨先生在他自己的数据库中标注的序号,书中文章是他从数据库挑选出来的。书稿给到我们时,他就已经排好了文章的次序,告诉我们不可以随意调换。对于文中某个词应当如何翻译,他都与翁帆再三讨论,反复斟酌。

2008年1月6日,杨振宁在北京出席《曙光集》新书发布会。(视觉中国)

这种严谨性也体现在他的邮件中。我和杨先生交往20年,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互相通邮有四五百封。他不用微信,写邮件都很短,不喜欢啰嗦。你要是问他一大堆问题,他可能就不知道先回答哪个了,以及能否回答全面。所以给他写邮件,要标明一、二、三,他回复时是这样:一、这样可以;二、这样很好;三、我不同意。他的回复基本上是这种电报式的,有时做几句解释,那就算长信了。

有些邮件则和书稿无关,比如,他看到一篇关于他的新文章,或者谁在科学领域有了新发现,也分享给我。我看了下收件人的列表,一共有十几位。他发这些,不是要求我们做什么,只是说“这篇文章值得一看”,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个观点的反驳。

我们的线下接触不像邮件往来那么多,但我印象很深的事有一件。一次见面,他跟我说:“下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就是屠呦呦。”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很准确。我想,他应该是特别关注诺贝尔奖的得主,非常希望中国人在多个科学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这项世界级的科学奖项。

品读

我一直说,了解杨先生的思想,一是一定要看增订版的《晨曦集》,二是一定要细细品读。

2021年出版的《晨曦集》(增订版)是目前我们为他出版的最后一本书。2018年《晨曦集》出版后又过了两年,我问杨先生“是不是有新的想发布的文章”。他说,确实在计算机和文件夹中又找到一些文章和图片,但不用出新书了,想做一本增订版的《晨曦集》,问我是否可行。

加上翁帆的后记,增订版共新添了13篇文章。我觉得,这13篇文章想要阐述的重点之一,就是杨先生希望人们了解到,1971年访问新中国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他只是一位纯粹的物理学家,但自1971年以后,他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晨曦集》(增订版)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长城颂》。1971年8月4日,杨振宁游览了长城,不久便写作此文。文中,他写道:“长征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它象征着中国历史的悠久,它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坚韧……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这就能看出他的家国情怀,他晚年想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期盼祖国的统一。

1971年访问时,杨振宁在他住的北京饭店房间里看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激动不已,返回美国后,便发表了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对新中国进行了非常热情的宣介。这唤醒了整整一代在美华人的爱国情感。当时留美的华人师生正掀起保钓运动热潮,杨振宁自然地被推举为保钓运动的精神领袖。

2018年,有人将这篇1971年演讲的中文稿传给了他,全文达1万字。一家国内媒体原本要发表的,但因一删减便“伤筋动骨”,最终它被收录在了《晨曦集》(增订版)里。

1986年6月,邓稼先(左三)和夫人许鹿希(左二)同杨振宁(右一)合影。(新华社发)

还有一篇增补的文章很重要,就是邓稼先1971年8月写给杨先生的一封信。信里,邓稼先写道:“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先生为什么要收入这封信?2021年9月22日,为庆祝杨振宁百岁诞辰,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杨先生的演讲标题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可以讲的很多,却偏偏讲了这个主题。当时杨先生说,1971年,他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到百岁时,他可以很自信地跟邓稼先说:我这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我相信,真正了解杨先生一生的人,一定会认同“千里共同途”的说法。且不论他回国后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等诸多贡献,早在美国时期,他就在中美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杨振宁曾和历史学家何炳棣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协会”,传播热爱新中国的思想,并敦促美国政府正视新中国。1977年,他以全美华人协会的名义,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标题,呼吁美国政府尽快与新中国建交。很多年长一些的读者也会记得,1979年1月中美建交,邓小平赴美访问,全美华人协会设宴接待,在现场致欢迎词的正是杨振宁。

晨曦

多年接触下来,翁帆性格非常随和,对杨先生的照顾可谓周到备至。我们在一起吃饭时,都是翁帆忙前跑后,将杨先生要吃的饭菜夹到他的小盘子里。翁帆是广东人,平时在家里喜欢煲汤,而且常常将中药煮进汤里,说这个可以润肺,那个利于通肝。杨先生是不大相信这一套的,但他很有趣,常常一边喝,一边摆着手说“不信不信”。

杨振宁和翁帆在香港西贡区的海边合影。(受访者供图)

杨先生对翁帆也是格外地尊重和关爱。2018年秋天,杨先生在邮件里问我,“你看过‘小电影’《帆帆陪我走过》吗?”我说“没有”。两天后,我收到了一个盒子,盒子是金属加玻璃材质,写着“杨翁制片厂精制”。透过盒盖上的玻璃,能看到盒内的U盘。

1982年1月,杨振宁与母亲在香港合影。(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

U盘存了两条视频:一条是《我和母亲》,这是他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的片段。演讲时,他突然回想起自己的母亲,声音哽咽,泪流不止。另一条是《帆帆陪我走过》,一共十几分钟。内容是他们在香港、北京、纽约等各地的画面,两个人嘻嘻哈哈,边走路边聊天。其中特别有趣的一段是,他举着摄像机从清华园的楼下跑到楼上,记录正在用功学习的翁帆。

这部“小电影”的片尾,杨先生加了一段结语:“我今年96岁了,十分幸运,我还能走路,有时还去办公室。我知道岁月不饶人,所以制此电影,来记录帆帆陪着我走过的晚霞灿烂的岁月。”

可见,杨先生是一个温柔敦厚甚至如孩童般天真的人,也正是他性格中的这一面造就了他“无事不可对人言”。

杨先生去世的第二天,翁帆发表了一篇简短而深情的文章。她写道:“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也写道:“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曙光集》出版时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杨先生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取这个书名——“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到了2018年,中国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先生说,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你问我,杨先生所说的“天大亮”是什么意思?我想,那是他心中的强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杨先生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无数的中国人将替他看到。

《环球人物》记者 王秦怡

更多精彩内容

杨振宁|人物志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