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头条
习近平  科技情怀 l “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25年03月09日09:33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刘舒扬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国际贵宾集体合影。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和时任冠捷电子(福建)总经理宣建生一起赴德国西门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考察。此行目的主要是和西门子签约,把西门子引进福州。

宣建生记得,参观西门子生产线时,习近平看得很细,并且很虚心地向对方请教问题。当时,西门子已经实现自动化,都是由机器人送料。习近平说:“你们西门子在德国的人力成本肯定很高啊,所以你们就大量研究和应用机器人代替人的工作,这个很先进,很不容易。”

那时个人电脑市场在技术、价格、营销等方面竞争激烈,我国虽然有了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紫光等电脑品牌,但和国际制造业巨头西门子相比还差得很远。

习近平想了解:为什么西门子能够做得这么好。西门子方面解释:德国人在自动化方面做得很彻底,凡是机器能够替代人的工作,全部都由机器来替代。

在那次访问中,习近平还详细询问了西门子的劳工薪资、自动化生产方面的具体情况。“我感觉,他很细心,很有学习精神,一路上都是仔细地去看。他的问题不多,但一问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宣建生回忆道。

1994年,西门子落地福州市福清市,和宣建生所在的冠捷电子一起生产个人电脑。这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后来西门子的很多业务如通讯、半导体、数字化等都来到了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当地方领导的时候经常出国去考察、去学习、去了解,现在他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实实在在地去做,走得更远、更实在了。”宣建生说。

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必然选择。一直以来,中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2023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致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创举:言必信,行必果

201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与西门子签署了关于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9年11月6日,处于研发中的西门子5G远程超声机械臂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

《备忘录》明确,双方将致力于共同促进中德产业界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合作开展“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项目建设、项目融资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在《备忘录》框架下,西门子将准备专项资金,为双方项目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发起成立德国“一带一路”联盟,促进中德两国企业加强能源、交通、制造业与数字化等领域的合作。

此时,距离习近平的“西门子之行”已经过去了20余年,中德两国科技合作有了更大的舞台。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回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余年来的“成绩单”,“创新”始终是高频词,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宣布,启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是指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创新之路建设。

短短6年时间,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海外产业园,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举办技术交流对接活动300余场,促进千余项合作项目落地。

2023年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同来自五洲四海的新老朋友相聚北京,共同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聚焦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第五项,就是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建“一带一路”迎来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

言必信,行必果。

2023年11月6日,时隔不到一个月,中国就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2023年11月6日,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会场,参会者体验拉花咖啡机器人制作咖啡。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将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强化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巴科学家裴德乐长期致力于积极推动中外科研合作,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他写信给习近平主席,介绍其所率领团队取得的成果,表示愿继续为促进古中友好,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给裴德乐的复信中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各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带着收到复信的喜悦,裴德乐参加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大会现场再次聆听到习近平主席的信件,他非常高兴,也感觉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中国提出同各方深化5方面具体合作,获得与会各方广泛支持和认可,成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的最新行动。

来自各国的科技工作者携手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一带一路”上的创新沃土,一幅科研攻关、勇攀高峰的新丝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热词:做电商,找中国

在“一带一路”发展新空间中,“数字”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热词。跨境电商作为开放合作的前沿,正有力推动全球贸易创新发展。

阿妮塔、元朝辉夫妇从没想过,自己的代购小店能发展成线上交易额超1亿元人民币的跨境电商平台。

十几年前,19岁的哈萨克斯坦姑娘阿妮塔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那时由于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而哈萨克斯坦轻工业相对落后,阿妮塔成了许多亲朋好友的代购。这是故事的开始。

阿妮塔的丈夫元朝辉是中国小伙,夫妇俩定居的陕西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4年前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阿妮塔夫妇决定做跨境电商生意。

他们在社交网站上建了一个代购店,哈萨克斯坦的顾客可以在网上提交需求,先付一部分定金,收到货后再补齐剩下的货款。考虑到当地人的购物习惯,夫妇俩还在哈萨克斯坦建了两个线下体验店,取名“丝路驿站”。顾客可以在实体店的电脑上挑选商品,然后在收银台下单、取货。

2015年,西安始发的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进入常态化运营。“客户10天内就能收货。好货不贵,快递还快。”阿妮塔夫妇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他们借势发力,将代购夫妻店扩展成包括6个海外仓、300余家中国供应商、2000余家“丝路驿站”的跨境电商服务,覆盖中亚多国及俄罗斯地区。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6年11月,中国与智利首签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丝路电商”国际合作拉开序幕。

2017年8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智利邮政物流中心,工作人员分拣来自中国的包裹。

“丝路电商”是中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和市场规模等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共享数字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与33个国家签署双边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并建立合作机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其中13个包含电子商务相关内容。“做电商,找中国”日益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哈萨克斯坦也在其中。

2023年,多家中国物流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在物流信息系统、智能设备、递送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大幅缩短了哈萨克斯坦国内及国际包裹派送时间。

2024年7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中哈要充分挖掘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跨境电商、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合作潜力,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供应链,为两国合作增添更多新动能。

2024年,中哈双边贸易额达到438.2亿美元(约合312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再创历史新高。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贸易和一体化部部长阿尔曼·沙卡利耶夫在2024电子商务大会上谈到,近年来,哈中两国在多个领域不断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哈萨克斯坦正借助中方合作伙伴在电商领域的丰富经验,将更多中小企业带入数字市场。

如今,阿妮塔夫妇开办的陕西丝路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投资建设了海外仓,并自建了投递体系,可以做到订单在3到10天内妥投到俄罗斯和中亚五国。

机遇:“洋鲁班”,好未来

埃及小伙刘正曦在中国学习工作6年。“我亲眼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实现科技创新的双重飞跃。”刘正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埃及小伙刘正曦在华学习生活多年。(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2020年11月30日,埃及首个“鲁班工坊”在刘正曦的母校艾因沙姆斯大学正式运营。鲁班工坊是中国面向海外推出的职业教育项目,旨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2024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中方愿同非方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共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10个“鲁班工坊”。

自2019年吉布提揭牌非洲首家鲁班工坊以来,南非、埃及、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截至2024年9月已有17个鲁班工坊相继在15个非洲国家落地。

艾因沙姆斯大学的鲁班工坊占地约1200平方米,其目的是帮助学员掌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领域的技能,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满足埃及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鲁班工坊不仅分享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技术、教育标准,建设实训中心,提供先进教学设备,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为青年人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到2024年11月,我母校的鲁班工坊已累计培训学历生和非学历生1000多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到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继续深造,有的进入中国的华为、中建、海尔等企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刘正曦说。

“青年鲁班”的数量还在增加。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凯特正在调试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展位的仪器设备。2021年,凯特进入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学习。2024年9月,她进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如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已顺利运营,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投入试运行,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已于2023年成功落地,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于2024年10月正式揭牌,土库曼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

阿妮塔夫妇的事业、刘正曦的故事,都是科技创新合作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缩影。中国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与共建“一带一路”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的良性互动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共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有效助力。

造福:共发展,真发展

2020年9月的一天,一场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协议内容,中国与巴基斯坦企业将共建肿瘤精准医疗实验室。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意味着将有数万生命因此重获新生。

巴基斯坦籍医生艾哈迈德·吴卡斯·巴蒂博士是推动成立这个肿瘤精准医疗实验室的发起人之一。吴卡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肝病一直威胁着巴基斯坦人的健康,“对于重度肝炎患者来讲,肝移植是一个‘救命’的手术。但巴基斯坦国内能进行肝移植手术的医生和医疗机构稀缺。进一步推动巴中两国医学交流,能让更多的巴基斯坦医生学习到先进的肝病治疗技术。”

吴卡斯出生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的一个医生世家。1995年,他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医学学位,毕业后前往天津医科大学深造,并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担任外籍医疗顾问。

回国后,吴卡斯被任命为伊斯兰堡医学与牙科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院长。2015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展开,吴卡斯也多次组织巴基斯坦医生到中国进行医学交流。

2016年8月,在吴卡斯的推动下,中国肝移植专家团队前往拉合尔一家医院完成了当地首例亲体肝移植手术,实现了中巴医学合作的突破。

2021年11月2日,吴卡斯(左)与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依据中国标准进行的肝移植手术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患者康复速度快。吴卡斯说,中国医疗团队的到来,让许多巴基斯坦医生看到“中国标准”的优势。2018年,中国医疗团队开始在巴基斯坦培训肝移植手术医疗人员。

根据巴基斯坦政府的规划,至2030年,巴基斯坦要在境内彻底根治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吴卡斯也期待能在伊斯兰堡建起一座“巴中友谊医院”,用中国的医疗标准服务巴基斯坦人民。

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造福人类。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强调,坚持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理念,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助力知识和技术全球流动。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目前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实现创新成果共享。

刘正曦采访过意大利科学家费凡。2014年,这位干细胞生物学领域专家作为海外人才被全职引入中国科学院,致力于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研究,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利用干细胞评估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的研究平台。

“费凡教授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的科学领域有所助益,也为世界科学留下了极具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的资料。”刘正曦感慨,“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作用,并发表了许多相关论述。采访费凡教授时,我对习主席的这些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不只是医疗卫生,经贸、能源、农业、金融等各个领域都在呼唤创新。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我们有着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远方。科技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只会越迈越大。

行程万里,初心不忘。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系列报道:

习近平 科技情怀 l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 科技情怀 l “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

更多内容请关注新出刊的《环球人物》杂志(3月上)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