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端午
您的位置:首页 > 面孔
 
本期人物马宝乐
追男足 迷养生 译《三体》 “看不够中国”的葡萄牙女翻译家
2024-05-23 18:01:54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大号 中号 小号

马宝乐在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接受采访。(周昱龙/摄)

马宝乐

泰尔玛·卡瓦略,出生于葡萄牙,曾在北京体育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外国语学院任教,翻译出版葡语版小说《三体》和《死》。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文学院有一条小径。马宝乐骑着自行车,“刷”地掠过卵石路面。藏蓝色冲锋衣,黑牛仔裤,玳瑁边的眼镜,清爽的打扮,似乎和当年那个想去看世界的20岁女生一般无二。

20岁那年,马宝乐考上阿维罗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却休学一年,想追自己真正的梦。10多年后,她带着对中国满满的回忆,返回故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行囊里多了本自己翻译成葡萄牙文的《三体》。这部译作3年前出版,在葡萄牙掀起了小小的热潮。中国科幻文学充满奇幻想象的文字,和她的中国追梦之旅已完美编织在一起。

和《环球人物》记者聊中国对自己的影响,马宝乐用了一个词——“波浪”。她说,中国如波浪般“缓慢而持续地产生影响”,渐进地塑造着她。

       想闯世界的她,学了汉语

马宝乐来中国,纯属运气。

那一年,家乡的莱利亚理工学院开设了葡萄牙语(对外)翻译专业,学生有机会到所学对应语言的国家生活两年。一直渴望进行环球旅行的马宝乐被吸引住了。这一课程原本提供阿拉伯语和汉语两个选择,但那一年只开设汉语课程。马宝乐的中国之旅可以说是一个命运的偶然。2006年左右,中国还没有因为北京奥运会闪耀世界,同伴们也并不理解她的选择,只有姐姐等少数几个人听到这一选择后支持她,令她感到非常温暖。

初学汉语时,逐个认识汉字是最繁琐的过程,往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制作学习卡片,这一枯燥的功课却让马宝乐不经意间爱上了书法艺术,她开始着迷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每当漫步于中国的书店,她都会停留在关于中国文字、书法和汉字历史的步道上,度过整个下午。“草书的美感,像自然界的树木和山脉,它们在我眼前舞动,交织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卷。”2024年春节,她还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手写的甲骨文、篆书和楷书的“龙”字,表达对中国朋友的新春祝福。

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充满挑战,听力理解一直是马宝乐努力攻克的难关。为提升这一技能,她投入大量时间“沉浸式”观看汉语电视剧和收听广播节目。“我最近在追一部名为《漫长的季节》的电视剧,很好看,只有不断练习,我的汉语听力才不会退步。”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2014年,正在厦门享受假期的马宝乐获悉自己顺利通过了HSK(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六级。此时,她已经学习汉语6年,并担任了葡萄牙语教师的工作。当晚庆祝时,即使是她这位获得官方认证的高级汉语学习者,也不免有些小失误,在点菜时不慎将“金枪鱼腹”误点为“金枪鱼籽”。她笑言:“学习汉语这件事永无止境!”马宝乐还引述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前副院长莫大伟在《为什么汉语这么难》一文中的观点,“学习汉语是一个长达五年的关于谦卑和低调的课程。”

“我21岁时来到中国,开始学习之旅,24岁得到第一份工作,中国以其包容性接纳了我所有的不确定性。”马宝乐笑言。

在“中国速度”里认识中国

从初学汉语到成为葡萄牙语教师,马宝乐看遍了北京的庄严宏伟和绍兴的田园诗意。然而,石家庄对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她的第一份教职和第一批学生所在地,石家庄以友好、谦逊和温和的民风深植于她的心中。“这里的工业建筑风格给我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马宝乐这样回忆道。

河北外国语学院是马宝乐职教生涯的起点,由于当时学校缺乏能教授葡萄牙语的中国老师,她便担起了大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重任。三年时间里,她的日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上课填满,除周末和节假日外,每天都在讲台上忙碌。她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马宝乐的教学风格富有激情和活力,她会设计各种创意练习和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安排额外的课后辅导。她在课堂上身体力行,频繁使用手势和动作辅助教学,这也被学生们打趣为生动的“溜达式”教学法。

在学生们的带动下,马宝乐还成了石家庄永昌足球队(现沧州雄狮队)的球迷。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她突破了在中国常见的外籍人士的“社交边界”。她不只关注球场上的比赛,更细致观察看台上的球迷们如何热情参与其中,并借此机会学习了相关俚语。此后生活过的每座城市,她都会尝试去看当地球队的比赛,无论是西安骏狼还是绍兴柯桥越甲,观看球赛让她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在中国生活多年,马宝乐早已养成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生活习惯,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喝冰水,按摩和针灸也是她融入“养生”生活的步骤之一。在饮食方面,她更喜欢中国的习惯——桌上摆几盘菜大家共同分享,而不是每个人分餐。即便在葡萄牙,她也会保持庆祝重要的中国节日的习惯,邀请中国朋友到家中聚会、做中国菜。

马宝乐背着印有汉字的包在浙江绍兴游玩。

在马宝乐看来,科技革新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重塑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她则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巨变。她回忆道:“也许前一年,我们还可以对新技术的进展漠不关心,但短短一年后,我已经能够轻松地在手机上购买火车票了,这简直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在商场里,二维码支付成了日常,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依赖,转变之迅速令人惊叹。自2011年学生们介绍我使用微信起,这个应用就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现在没有微信,甚至都无法从里斯本启程回中国。”

“这值得吗?”

马宝乐翻译的葡语版《三体》。

中国迎来了稳定发展的时代,马宝乐也在成长中汲取了力量。现在,她已经完成了《三体》的翻译,并回到里斯本大学继续深造,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为了精准地传达《三体》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与哲学深度,马宝乐投入大量时间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她细心辨析了现实世界与小说中构建的知识界限,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避免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

同时,马宝乐还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三体》提及的周文王、伏羲和墨子等人物。她不满足于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研究现代社会对这些人物成就的理解,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翻译中给角色提供一个生动准确的形象。

在处理《三体》中充满技术性的部分时,马宝乐采取了一种既清晰又不过分学术化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注解,以保证读者拥有流畅的阅读体验。马宝乐认为,并不需要让读者完全理解每个科学细节;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某个特定概念或主题的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自主探索。“我认为一个好的翻译者不必把所有的东西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从语言到象征意义,从历史背景到文本互文性。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专业的读者,翻译者不应该将自己详细的解读强加于普通读者。也就是说,需要找到一个中庸之道,一个平衡点。”

马宝乐认为,《三体》不仅是对人类的战争倾向和自毁潜质的强烈批评,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在她眼中,这部小说借由三体文明和其构建的奇异宇宙,推进了对人类存在的自我反思。角色的绝望与希望,让读者不禁反思,面对人类自毁文明的倾向,我们能否找到宽恕自己的理由?马宝乐相信,虽然《三体》把读者带到了宇宙的边缘,其核心却是在探索人类自身的意义。

“科幻小说是全球性的文学现象,它跨越语言和文化,触及共通的人性和普遍议题。《三体》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展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上,中国文学并非缺乏这类优秀作品,像刘慈欣和韩松这样的当代作家,已经贡献了丰富的成果。然而,许多中国作家的佳作,限于语言的界限,尚未被世界所知。”马宝乐说。

中国文学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葡萄牙还存在一定接受障碍。由于葡萄牙市场的局限性以及大部分读者阅读英文书籍的习惯,导致许多优秀当代作家的作品未能在葡萄牙得到广泛关注。

一个在中国成功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后,可能并不吸引英美读者,而一些葡萄牙出版商会发出疑问:“这值得吗?”他们参考英美市场后往往也会觉得不值得。而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像马宝乐这样的翻译者扮演推介中国作品和作者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桥梁,更是文化的使者。

据马宝乐介绍,翻译家丁南柏等正致力于扩大中国文学在葡萄牙的影响力。得益于他的不懈工作,余华和阎连科等中国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正逐渐走进葡萄牙读者的视野。“完成学业后,我计划在重要的翻译项目中投入更多精力,希望能将中国知名及新兴女性作家的声音引入葡萄牙,为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马宝乐看来,文学交流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连接不同背景的人们,并对抗种族主义、歧视、不平等和冲突等全球性问题。文学交流是一种深入了解并同情“他者”生活和观点的途径。“尽管中国和葡萄牙在地域大小、东西方位置、全球影响力、人口规模上有显著差异,但两国人民在对美食的热爱、家庭价值观的重视,以及对大自然的欣赏上却有着共同之处。”马宝乐说。

翻译远不止于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一种了解和接纳“他者”的方式,这是技术所无法实现的。在两个国家之间搭建起更多的文化沟通桥梁,被马宝乐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