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端午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瘦西湖畔湘妹子 传承千年“不谢花”
2024-05-23 17:43:27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许晔
大号 中号 小号

朱欣在制作通草花,这类菊花的制作是最复杂的一种。

朱欣

1990年出生于湖南,2010年赴江苏扬州学习濒临失传的通草花制作技艺,后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戴春富为师,今年被扬州市评为市级通草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1959年,被称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落成,扬州匠人戴春富和姐夫钱宏才合作完成的10盆扬州通草花盆景入选陈列物品。由于这些手工制作的假花过于逼真,大会堂服务员的眼睛也被“骗”了,竟给它们浇起水来,引得现场知情人哈哈大笑。

作为戴春富的徒弟,“90后”朱欣对通草花的“高光时刻”如数家珍:“这之后,师父的作品还被送入紫光阁,并在国内外参加过很多展览。”然而,这门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朱欣拜师时,包括戴春富在内,全国还在做通草花的老手艺人只剩两位。

国外的永生花风靡一时,中国的通草花却鲜为人知,这不免令人唏嘘。“永生花是用鲜花做的,所以它的保存时间只有3至5年。而我们的通草花,保存一两百年都没问题,也被称为中国的‘永不凋谢之花’。”朱欣在20岁那年决心投身其中,开启自己的“造花之旅”。

“瞬间就被吸引了”

第一次知道通草花时,朱欣的人生正处在一片灰暗中。

她从小喜欢做手工。“那时在乡下,也没有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的,家里有什么就玩什么。”母亲用毛线钩衣服和鞋子,她好奇跟着学,小学时就能给自己钩书包;爸爸是木工,她耳濡目染,学会了把竹子削成很薄的竹篾,然后给自己编小竹篮;小姨接了些给人做耳环、项链的单子,她兴致勃勃地帮忙制作,又学会了做小饰品。

到了初中,接触到更专业的美术老师,朱欣才发现原来手工有这么多形式,剪纸、粘土、布艺……她什么都想尝试。当时,县里组织了一场手工作品比赛,她将毛线和布缝在一起做了一幅画,获得了第一名。她十分激动,更加痴迷于手工,经常去书店找手工方面的书来看。

但进入高中,考大学成了摆在首位的任务。她开始学习播音主持,参加了艺术高考,可这条路没走通。最终,她被湖南科技学院录取,遗憾的是被调剂到了她完全不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

朱欣决定放弃上大学。“父母肯定是不同意,但我这人脾气比较倔,不感兴趣的专业宁愿不去念。”她跑到湖南省永州市打工。为了生活,她这个“i人”(指内向的人)不得不先短暂做起了销售客服,后来又去给少儿做口才培训。

“好烦”“压抑”“痛苦”是朱欣对那两年的形容。“做少儿培训的时候,我要接触很多学生、家长、老师,要应对各种问题,处理的工作特别杂。每天上完课还要备课、学习、开会,经常加班,有时下班都晚上十一二点了。那时我就觉得脑子是蒙的,身体累,心也累,这种负面情绪让整个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朱欣还是想找个手工活干。2010年底,机会来了,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通草花的报道,了解到通草花是用通草制作而成的假花,以逼真闻名。通草是通脱木的茎髓,是一味中药材,截成段后捋直晒干,便可切成像纸一样的薄片,称为通草纸。“通草纸很特别,干燥的时候很脆,容易破损,但用湿毛巾润湿了之后就会变软,想怎么塑形都可以。”

通草花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起初,通草花专供皇宫使用,后逐渐走向民间。《清史稿·后妃传》中评价富察皇后时提到“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其中的通草绒花指的就是通草花和绒花这类假花。几年前,爆火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也提及了通草绒花,引起了不少人对通草花的关注。

“古代冬天没有太多鲜花,所以人们就用通草花来做装饰。”朱欣了解后瞬间就被吸引了,“我一直都很喜欢花,但养不活花,养啥死啥。通草花不仅可以展现花最美的状态,还能长久保存。当时我想,要是我学会了做通草花,就可以创造各种不同的花了。”

朱欣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愈发坚定了要去扬州找戴春富拜师学艺的想法。不久,带着工作两年多攒下的几万块钱积蓄,她辞职出发了。

这一平方米内的“静”

拜师并没有朱欣预想中顺利。她没有戴春富的联系方式,只知道他工作室的大概位置。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室之后,她一连两次拜访,戴春富都不在。

朱欣(左)与师父戴春富。

好在她发现戴春富的工作台上有一张名片,上面有电话号码。她给戴春富打电话说明了来意,老人家爽快地同意了见面,至于拜师,却不置可否。“他跟我说,你大老远跑过来不容易,可以先试试,看能不能坚持下来再说。”

戴春富当时已70岁了,自1958年进入扬州制花厂,做了半个多世纪通草花,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见过太多人因一时兴起跑来学艺,学几个月就走了。还有人学了几年,想坚持,但苦于没有经济效益也选择了放弃。他不敢确定朱欣的热情能维持多久。

一开始,戴春富便教了朱欣最难做的菊花。一朵菊花需捏揉剪粘上百个花瓣,每个花瓣虽然形状大致相同,但实则各有姿态,而且每一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

“师父说你把菊花做好了,做别的花就好上手了。当时我一天到晚捏花瓣,每天捏几百个,练了一个多月总算差不多了。就这样,我都算学得比较快的了。”朱欣说,很多人难以忍受这个过程,觉得太枯燥乏味,“比上班还要无聊”,便不再继续学了。

朱欣的通草花作品。

朱欣坚持了下来。那段时间,她一边学做通草花,一边捡起了小时候做耳环的手艺——一个月多少能挣几百块钱。为了节省开支,她租最便宜的房子,房间里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小洗漱台,上厕所都得去外面的公共厕所。她买最便宜的菜,零食能不吃就不吃,奶茶更是几乎戒掉了。

但她从不觉得苦。她用了一个外人听来很夸张的说法:“自从做了通草花,我几乎就没有烦恼了。”她从不会觉得自己做花太耗时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依然很开心。她觉得,沉浸式做花的时候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只需待在这一平方米内专注于手上的花就行,过去几年浮躁的心,终于“静”下来了。

半年后,朱欣给戴春富敬了拜师茶,正式入门了。

戴春富话少,总是安安静静做花。有时会带着几个徒弟出去赏花,更确切地说,是观察花。初开时的花是什么样子,盛开时的花是什么样子,凋谢时的花又是什么样子,都得仔细观察、记在心里,做花的时候手上才更有数。

偶尔,他也会跟徒弟们讲讲自己以前的故事。在没有快递的年代,他和扬州制花厂的同事得从扬州坐绿皮火车去云贵地区买通草纸。因为通脱木主要生长在云贵地区的山上,所以他们要翻山越岭,不顾蚊子、毒虫的叮咬,去山里找人把通脱木里的通草取出来,切成通草纸,再背回扬州。

当年,扬州制花厂不仅做通草花,还做绒花、绢花等。为了出口创汇,当时主要的通草花产品就是大件的盆景和挂屏。然而,盆景体积太大,挂屏玻璃易碎,再加上手工生产能力低等多种原因,通草花逐步停产。制花厂倒闭后,做通草花的人就更少了。

“后来,就只剩下我师父戴春富和师叔钱宏仁两位老师傅在做,感觉通草花马上就要被市场彻底‘淘汰’了。”朱欣说,通草花之所以现在被称为扬州通草花,就是因为申遗时,只有扬州还有人在传承。“以前全国各地都有的,但现在连很多扬州本地人都不知道通草花了,可能只剩一些年纪很大的扬州人还记得小时候头戴通草绒花的场景。”

戴春富做了一辈子通草花,技艺出神入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门技艺渐渐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不可谓不遗憾。看着师父的失落,朱欣脑海中萌生一个念头:自己这一辈传承人能否带着通草花蹚出一条新路?

“完全不再担心手艺失传”

今年,朱欣被扬州市评为市级通草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但算上她,全国的通草花传承人也“只有六七个”。她深知,想让通草花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第一步是要让更多人知道通草花。

这些年来,朱欣除了积极推动通草花进校园、进社区,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通草花制作教程。“很多人看了我的视频,对通草花很感兴趣,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扬州学。我就在网上免费分享一些制作方法,让大家自己在家做,慢慢有了些热度。”其中一条介绍通草菊花的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整个“通草花制作教程”合集更是有1000多万播放量。

朱欣(中)教徒弟制作通草花。

效果是超乎朱欣预料的。这些视频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什么是通草花,还给朱欣带来了不少订单,更关键的是,吸引来了两个“00后”女孩学艺,“是正儿八经想当通草花传承人的那种”。如今,她们已经跟着朱欣学习了一年多。

看着两个徒弟,朱欣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同样的年纪轻轻,同样的背井离乡,同样的目标清晰。但她想给徒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我帮她们找房子、‘砍房租’,管她们午饭,给她们开工资,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她们只要跟着我一心一意地学,把通草花真正地好好做下去就行”。

通草花制作的特点是易学难精。哪怕师父面对面地坐着给徒弟示范,但徒弟跟着做出来的可能就是不好看。塑形不好,花型就生硬、不灵动;上色不好,整体就不协调、不自然。“通草花追求的就是仿真度,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假花,所以就得沉下心来不停地试错。”

不过,朱欣虽然强调练习,但和师父相反,没让徒弟从最难的菊花开始练。她琢磨着先教徒弟做些简单的,最好一两天能出一个成品,让徒弟有成就感,之后她再循序渐进提升难度。这种“游戏闯关”式的教学,或许更适合当下的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做短视频,朱欣还收获了爱情。当时,师父的通草花工作室旁边有一家木雕工作室,老板是扬州木雕技艺非遗传承人周善生。“我发现他也在通过短视频宣传非遗,但感觉他不太清楚平台规则,总像打广告。我说你不能这样弄,搞不好会被限流甚至封号,他就让他儿子周文华加我微信聊这个事。我们都是手艺人,比较聊得来,就慢慢走到一起了。”

周文华原本跟父亲学木雕,现在改学通草花了。他们两岁多的儿子看多了通草花的制作,也知道花瓣像勺子,每次有人去参观,他就会抢着介绍:“这是我妈妈做的花!”

“我们碰上了好时候。”朱欣感慨,“这几年,国风兴起,汉服热起来了,也带火了通草花发簪、胸针之类的饰品。再加上国家大力宣传非遗,大家更加有文化自信,就会去喜欢、支持我们的非遗作品。”与此同时,她也在思考通草花如何突破局限性。比如,如果做成饰品只适合女性用户,那么就做成玻璃罩摆件、小相框摆件,让受众群体更广一些。

这次采访快结束时,一个姑娘从湖南赶来,表示要跟着朱欣学做通草花。“所以你问我还担不担心手艺失传,我会很自信地说:完全不担心!”朱欣笑着说,传下去的难题解决了,自己如今的愿望是将通草花“带出来”,从扬州带到整个中国,再从中国带到世界。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