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Cover Story
这是一个人的小历史,却是一个行业的大时代!
2023年5月春夏之交,我们应邀参加在青岛国际博览城举行的第六十二届春季药机博览会。开展前,1500多辆载着大型设备的重型货车有序集结在场馆周边,延绵数公里等待入场安装调试,场面十分震撼。疫情后暌违一年半再次重启的药机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5万平方米,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参展商携近万台的最新设备参展,近10万行业与会人员相聚一堂,展会现场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正加速驶入恢复的快车道,同时也惊叹于中国制药装备产业在全球经济震荡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
是什么让制药装备这个医药工业领域的小行业如此人气鼎盛、欣欣向荣?这样令人鼓舞的局面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有幸在展会现场见到了82岁高龄的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青。尽管年事已高,石青依然坚持到展会现场与展商们交流,了解最新的技术成果,令人动容。她面庞清瘦文静,讲话慢声细语,但一提起中国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立刻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从制药企业到国家医药管理局,从基层技术员到参与行业政策的制定者,再成为为产业发展献策助力的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创始人之一,根植制药行业呕心沥血近六十载,石青参与并见证了制药装备行业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从落后到创新的风雨历程,而这背后也倾注了她一生对制药装备行业发展的拳拳之心。

大学时代的石青。
石青
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齐齐哈尔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1965年7月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开封化学制药厂淀粉葡萄糖车间任设备技术员,后到设备科担任工程师,负责药厂的设备管理、维护、改造与革新。1981年9月被调至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机械制造处,后担任处长直至1998年退休。1992—2011年历任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2014年组建国家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任第一届理事长。
石青出生在东北小县城萝北。1965年,她从齐齐哈尔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开封化学制药厂。该厂当时主要生产土霉素、淀粉、葡萄糖、合成药、蓖麻油、注射剂、片剂等产品,是国家38个重点药厂之一。石青进入制药厂后,第一个岗位是淀粉、葡萄糖车间的设备技术员。当时,制药厂的设备大多为半机械化,比如作为分离设备的三足式离心机,上料、卸料、均料全部人工操作,玉米磨浆采用石磨,淀粉与蛋白分离全部是流槽(60米长木制槽),进出料冲洗也全部是人工操作。石青回忆:“葡萄糖结晶全部采用搪玻璃罐,由女工定时用铁锹进行搅动。”
1966年,开封化学制药厂为了实现淀粉、葡萄糖扩产,改变设备落后状况成为当务之急。石青走访了10多个国家重点药厂,发现除华北药厂有1台从苏联进口的半开式5立方米机械葡萄糖结晶机外,其余药厂都与开封药厂一样采用人工搅拌。石青决定自己研发设备,受华北药厂半开式机械搅拌结晶机的启发,设计出全封闭10立方米运动结晶机,这一设计得到同行的认可,以及当时化学工业部的肯定。1968年,化学工业部医药局决定采用石青的设计,由开封化学制药厂将设计图纸提供给宝鸡制药机械厂等企业,统一生产10立方米葡萄糖运动结晶机,推广至全国。两年后,全国的葡萄糖结晶机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

1965年,石青大学毕业。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制药装备严重匮乏,药厂购买压片机、安瓿熔封机,往往需要等待几年时间,大大制约了片、针剂产量提高。为此,开封化学制药厂抽调了一批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组建革新组,购买天祥等药机厂的图纸进行自制设备,石青也参与其中。艰苦的环境、匮乏的条件不但没有让年轻文弱的石青怯步,反而让她加倍珍惜在生产一线难得的历练。
后来,她调至设备科工作,负责设备管理、维护、改造与革新,这使她有机会对药厂的动力系统、合成药、抗生素原料药及粉针剂、片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进行了全面了解和熟悉,并参与多个生产线的设计及工艺流程改造。16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制药装备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国家为了加强医药工业管理,成立了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设置局直属机械制造处,将分散在化工、商业、轻工、地方各部门管理的10余家制药机械生产企业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生产计划、材料供应、产品分配都由制药机械处统一安排。石青被选调到机械制造处,后来担任了机械制造处的处长,从此开启了她30多年行业管理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