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拉开帷幕,“太阳神鸟”的腾飞万众瞩目。为守护这份荣光,芦葭镇里13个村的5000多名群众接受机场征地拆迁,2018年底起陆续搬进了葭新社区,“葭”取自芦葭,新有新生之意。
曾经与田为伴的老百姓,住进明亮整洁的成都最高标准安置房,一时喜悦过后,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社区居民平添了诸多无措,甚至诱发了重重矛盾,现代生活中应有的聚合、美丽、活力、文明、和谐,仿佛和这里搭不上一点边。
如何让无措之下的重重矛盾,变为心安之后的邻里互助?这是一道难题,葭新社区用四年多的文明实践为这道难题写下了“解”。
“你们出两个节目,那我们绝对不能落后”
“我们现在舞蹈队的居民极具竞争意识。”2019年就来到葭新社区工作的李琼,常常被居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所感动,每当社区举办活动需要舞蹈表演的时候,舞蹈小分队之间便会先来一场良性竞争,并紧盯对方动态,也会放出“狠话”:“你们出两个节目,那我们绝对不能落后!”
为何会被感动?是因为李琼知道这里最初“令人头痛、人心涣散”的样子——刚拆迁过来时,居民缺乏家园意识,有人把公鸡放在家里养,凌晨两三点打鸣声响彻社区;有人只管个人家里卫生,有时还会高空抛垃圾,掉在了楼下居民家中,对于公共设施也不甚爱护;有人闲不住,就去周边“捡”地来种,结果被人发现后反映到社区……
种种不文明现象让社区工作人员陷入困境,“起初团队里只有4人,靠日复一日地劝导,‘口水说干’怕也无济于事。”李琼回忆道,大家再三思索下,提出何不建设一个“体系”,让小杠杆撬动大社区?“于是我们探索建立了‘三个一’理事会,让每个楼栋的居民为本楼栋推选一个五老乡贤、一个党员代表、一个道德模范,由他们来协助楼栋管理。”令人欣喜的是,这样“以熟治熟”的有效模式,让公约规矩迅速植入居民心底,邻里间的距离由此拉近,互动频次也逐渐增加。
之后,随着“吾家农场”的设立,居民心底的那份“乡愁”有了依托,邻里间沟通交流也越发频繁。“我们在社区周边租用、整理了7.5亩土地,无偿分给500户居民进行耕种,居民收获的庄稼可自用,也喜欢与其他居民交换。”李琼谈道,情浓意厚之下,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兴趣度、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如今,坐落于葭新广场,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葭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下简称“文明实践站”),是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文明实践站辐射周边15分钟生活圈居民群众,做到了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一看到搭台子,居民便会自发地聚集过来参加。”“李琼笑着说,日常生活中,文明实践站配套的多媒体会议室、带电子阅览功能的图书馆、科教室、儿童之家、舞蹈室、430课堂、党员活动室、双创空间、健身广场等10个功能场所,也是居民茶余饭后爱去的地方。
“现在,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舞蹈队和棋牌社特别红火。”李琼说,尤其是舞蹈队,会到处参加演出,“丰富文化生活之余,还能获得一些收入。”社区也很贴心,帮助舞蹈队统一了服装,并请专业老师到社区教大家跳舞。
上扬的嘴角,明亮的双眸,充满活力的舞姿,舞出了居民美好生活的喜悦,更展现着社区居民全面提升的精神面貌。
“为老、为小服务是社区的心头大事”
在葭新社区,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三五人群聚在一起,或坐或站,聊着闲话,可讨论的不只是各人家中事,还有社区里的大小事,仿若一个个“情报站”。当得知哪一户的老人已经两天没出门了,二话不说,起身向社区反映。
“葭新社区老少占比大,超半数中青年常年在外务工,为老、为小服务是社区的心头大事。”李琼介绍,除了居民协助,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曾在村里担任过文书一职的徐有金便是其中一员,他是居民口中的“热心肠”。上门关心老人身体状况、为老人表演节目、收集老人生活需求后反馈给社区……这是他生活的日常,而他也已经66岁了,“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是每天做再多志愿服务,也不觉得有多累。”
志愿服务队里像徐有金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的足迹宛若一条温暖的丝带,走家串户,温暖着独居老人渴望有人嘘寒问暖的心,抚平着留守儿童心底藏着的孤单,分解着不便出门参加集体活动的残疾人的忧愁。
在这里,一老一小,包括残疾人,并不被视为障碍,他们不光受到保护,还在不断寻找更好的自己。步入社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周末的农家书屋里,全是由老人送来的小朋友,找个舒服的位置,翻开书籍便忘了时间;宽敞明亮的残健融合综合服务中心里,有的残疾人跟着老师做起了石头画,这些画会被送去参展,一旦卖出便可得一份收入,有的残疾人在这里进行康复锻炼,一旁志愿者鼓励的话语温暖有力……
当一个个场景,让旁人能够感受到浓浓爱意,或许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最有力的注解。
“大家迎面走来,都是笑着的”
作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首批农迁安置小区,葭新社区从“互不关心”到“邻里互助”,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截至目前,葭新社区获评成都东部新区首个四川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社区“小手拉大手”项目获评成都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
“这些,都离不开区上的大力支持。”李琼坦言,荣誉背后,蕴藏的是成都东部新区坚持社区发展治理走深走实的深层推动力。
近年来,成都东部新区聚力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完成1个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177个实践站,实现文明实践村(社区)全覆盖。通过大力推进先进典型示范行动、积极发展志愿服务、抓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等有效营造“传承道德力量、弘扬美德树新风”的氛围。
俯瞰全区,在上百个文明实践阵地中,一场场文明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靓丽底色——“理响·东部新区”理论宣讲大赛激荡着全区群众的“爱国心”;“强国复兴有我”红色经典诵读大赛吸引上万人积极传承红色基因;“爱阅之城·遇见未来”全民阅读活动让群众深刻体会文学之美;“文明茶馆大家谈”强化群众创建文明城市“参与感”;“乡村文化魅力竞演大赛”让本土非遗传承项目余门拳、石头画焕发新生…
文明之风如涓涓细流,流淌于870平方千米的土地之上,多元参与、共治共建的风尚催动着成都东部新区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
葭新社区作为成都东部新区文明建设成果范例,如今“人气”越来越旺,聚合、美丽、活力、文明、和谐度的大幅提升,如温暖怀抱,招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归来,现在慢慢有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来。“我们免费为周边自产自贸的老百姓提供摊位,低偿为商贩提供摊位,可以摆摊卖一些居民生活所需物品。”李琼说。
“以往社区居民迎面走来或是生疏的,或是淡漠的,如今,大家迎面走来,都是笑着的。”这是葭新社区如今的真实图景,更是成都东部新区不断擦亮幸福底色,推动文明实践往“精”里做、往“细”里走,往进群众“心”里去的鲜活例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