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系列活动在上海启动。9名来自美国、欧洲战略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首站来到浦东,实地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
还没坐进对话现场,专家们就对一路上所见所闻表达了惊喜。“真羡慕中国有这样先进的高铁。”乘坐“复兴号”高铁列车前来上海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白轲由衷点赞。美国“中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图格鲁·凯斯金则对在酒店电梯偶遇的送餐人工智能机器人表现出兴趣,“这让我感受到中国技术革命的进步。”
在随后举行的上海金融经济战略座谈会上,外国专家的“惊喜”变成了疑问:“为什么你们不认为自己是发达国家?”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的发言颇具代表性:“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电信通讯、绿色能源等诸多科技领域,现在中国已是领先者。”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表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人均收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也有差距。“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刘宗义表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基础设施和增进民生福祉十分重要,这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所关注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全球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更为世界提供了和平与稳定。
欧洲亚洲事务研究所总裁顾爱乐表示:“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有些西方国家不能接受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国。西方国家应该尊重中国的发展。”
“全球需要更多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美国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克劳斯·拉雷斯说,目前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只有约1000人,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要多得多,中美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
“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有何不同?”“中国如何推进‘双碳’工作?”……海外专家学者接二连三提出的问题,在座谈会现场得到了上海政府官员和学者的解答。
“我参加此行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罗思义表示,通过海外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非常容易,“但我希望了解真实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