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居民共性需求,以“拉家常”议事协商为抓手,今年,清源街道,在7个社区10个点位,启动“微更新”项目,对公共空间进行,微治理、微提升、微改造,让人文浓郁、活力时尚、宜居宜业,成为清源的新标签。
微治理:源头解决家园顽疾
在微更新改造中,居民的诉求永远排在“第一位”。街道以“拉家常”议事会为抓手,聚焦“环境脏乱难以治理”“楼道小广告频发”“院落闲置地堆物反复”等难题,与居民共议、共谋、共商,从源头改善家园人居环境,这一过程也成为了居民参与家园共治的缩影。

滨河北里社区竹林改造前

滨河北里社区竹林改造后
在滨河北里社区7号楼和8号楼中间有一片竹林,由于长期缺少维护,竹子长势过盛,枝叶伸展至便道上,成为剐伤路人的潜在隐患。社区动员楼门长、红袖标志愿者等基层治理主体收集民意,征集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在竹林外围安装围栏,使其兼具美观、实用、安全功能,根除家园治理中的隐患顽疾。

学院社区石化家属院小区大门改造前

学院社区石化家属院小区大门改造后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学院社区,两个小区大门修建时间较长,均出现墙面污渍、墙体破损分离情况,此前,社区借助周末大扫除活动定期清扫,但仍治标不治本。为此,社区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汇集民意,最终决定重新粉刷老旧墙体,并贴上崭新的红色瓷砖,加装带有小区名字的牌匾。一项项治理举措让“家门口”的环境难题得到彻底改善。

学院社区丽园东里小区大门改造前

学院社区丽园东里小区大门改造后
微改造:着重化解急难愁盼
辖区多个社区建成时间较早,道路破损、“飞线”充电、私搭乱建等问题,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来说,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操心事”“烦心事”,因而形成的市民诉求工单数量也持续增多。
对此,街道实施“点单式”微更新工作方法,按照“居民缺什么,社区改造就补什么”的原则,盘点市民诉求热线中的高频共性工单,聚焦居民意见大、投诉多的停车秩序杂乱无章问题,通过道路硬化、飞线治理、车位规划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改善老旧小区“残缺功能”短板,提升居民宜居体验。

康馨园社区车棚改造前

康馨园社区车棚改造后
为让改造方案更合民意,康馨园社区联动物业对社区的道路环境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前置解决居民诉求,最终按照规范停放、应划尽划、方便居民的原则合理规划,在9号楼西北侧的闲置空地上进行改造,建设机动车停车位13个,非机动车停车棚230平方米,缓解车辆堵塞单元门以及残疾人坡道的问题。

187号院社区车棚改造中

187号院社区车棚改造后

滨河北里社区车棚
此外,187号院社区9号楼北侧、滨河北里社区7号楼花园西侧均修建了新的非机动车停车棚;康顺园社区西区7号楼北侧“车位扩建”修复工程完成后,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9个、非机动车停车棚60平方米、电动车充电插口10个,并新建晾衣杆。

康顺园社区
微提升:创新打造文明景观
充分利用社区“零碎空间”,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宣传阵地。今年,街道用足绣花功夫,通过增设桌椅、添置景观等方式,在各社区落地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的文化宣传阵地。

彩虹新城社区长廊改造前

彩虹新城社区长廊改造后
在彩虹新城社区27号楼北侧有一处建成10余年的木质长廊,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长廊横梁腐朽,地缝长出杂草,美观度欠缺的同时存在着安全隐患。社区根据健身、休息、玩耍等不同需求,将其打造成集宣传、活动、休闲于一体的党建文化长廊。如今,
110平方米的凉亭里增设了6个座椅,方便居民休憩交谈,为家园增加了一抹文明气息。

187号院社区长廊改造前

187号院社区长廊改造后
木质座椅简约又舒适,党建长廊美观又吸睛……同样的变化发生在187号院社区,“脏乱差”的旧长廊摇身一变,成了“一半诗韵一半文明”的休闲区;滨河北里社区也修建了儿童设施,孩子玩耍有了好去处。对居民来说,更新的不只是基础设施,还引导着“陌邻”变“睦邻”,通过打造舒适美观的“邻里空间”,让街坊们有地儿聚、有地儿玩。

滨河北里社区水系小广场
成绩单
·打造文化阵地4处,党建长廊百余米;
·美化家园环境3处,共计300余平方米,儿童设施2件;
·修建停车场地4处,可停机动车40余辆、非机动车300余辆。
下一步,街道将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原则,持续开展小微空间改造工程,以精准化、精细化的改造措施,推动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