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视野

莆田记忆:家乡的那口老井

2023-10-16 17:32:51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陈祖灏
大号 中号 小号
  逢年过节我回莆田老家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来到院井处,驻足良久。井口外围呈六角型,顶面刻着“涌泉”二字。站在井口探头下望,幽幽的井水可映出蓝天、白云,还有探望者的影像。俯视着井里清澈透明的泉水,抚今追昔之情油然而生……
  一
  1983年的国庆节,我家盖的新房竣工不久,为了解决饮水和洗涤方便,母亲花了800元人民币,雇请附近一支青年打井队,挖一口深井。当时我刚过弱冠,在一家机器厂当车工,因为生性活泼好动,所以在家也闲不住,常来到挖井的现场,给打井队师傅送茶水,递递砌井用的砖块等,一来二往之间,彼此很快混熟了。十天时间悄然而过,经匠工努力,井终于打成了。望着向上喷出的甘泉,母亲触景生情,把这口井命名为“涌泉”。
  那时候,附近一带没几口井。因而,我家的这口井便显得稀奇了。以前隔壁的人家都是到较远的地方去打水,现在好了,都往我家大院跑。每到傍晚的时候,邻家的大人们纷至沓来,来来回回好几趟,直到把自家的水缸灌满为止。或许是因为水被一次性打了太多,最后轮到我家打水时,我总觉得水桶上的绳子不够长,也难免会牢骚埋怨。母亲倒是个开明大方的人,她看了我噘着嘴,笑了笑:“井水大家喝,越喝水越多。”于是,她便再往小桶原来的绳子上面加系一根绳子,这样就可以够得着打井水了。
  一口饮水井,无声胜有声。不仅让我们懂得谦让,也为我们增添乐趣。家里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井边打水刷牙、洗脸。井,作为家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家里的一分子,与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自从院里打了这口井后,原来的水缸也变成了米缸。邻家的小孩都很羡慕我们,吵着让他们的父母,在自己家里也打一口井。打口井又不像吃顿饭,哪能说打就打,一直到后来他们也都没有打。这便让我们骄傲了好一阵子,总以家里有口井向人炫耀。
  夏天的时候,是用水的高峰期。洗澡、做饭、浇花、灌溉总要用到水,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井口,总有三四个水桶争着打水。大家用水方便,想洗澡,直接往井里扔水桶,三两下上来就有一大桶水。而夏天的井水特别清凉,像冰过的一样,我总喜欢直接往身上冲,那种感觉真是舒服,凉爽得很。母亲因此总担心我会感冒,其实我的身体棒着呢,我总说:“年轻人,又不是老人家!”然后对她傻笑。虽然我几次被冲感冒,但还是喜欢那股子劲,浑身总感觉舒服得很,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爽!
  按莆田本地的风俗,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为了能够抢到井水,邻居便早早地来到水井旁提水挑水,一直排队到深夜,作为第二天过年时备用。初一这天休井(让井神也能过一个平安年)。初二这天,天还没亮,人们便早早起来抢水挑水(水就是财,农村人叫抢财,来得越早抢的财越多)。挑水前必须要点燃鞭炮、香火,还要烧些纸钱,磕上三个头,以表达对井神的崇敬,也期望幸福生活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
  二
  井里的水既清澈又干净,不像现在的自来水,还要进行过滤消毒什么的。母亲常用井水来泡蜂蜜给我们喝,凉凉的、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喝完了总有心旷神怡的感觉。每当闷热的盛夏三伏天,母亲还会买些西瓜装在篮子里,再放进井里泡上一小时,让它变得冰冰的,然后提出来,切块分给家人品偿,当作防暑降温饮食。现在想起来,这还都得归功于这口井了,给家里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邻居用了我家的井水,都是情不自禁地夸赞。而“涌泉”成为和谐邻居的一条纽带。
  有时候,年轻的女邻居端着大木盆来到井边洗衣服,勤劳与幸福洋溢在脸上,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青春靓丽。她们将系着长绳的小木桶探进井里汲水,提出来倒进木盆,便优雅地蹲下身子,撸起袖子,将手臂伸进浸满肥皂泡的木盆里搓洗衣服。井边几个洗衣服的女人一起聊着天,拉着家长里短,浓浓的生活气息融入“哗哗哗”的搓衣声里。
  邻居们每天来我家挑水,用清澈明净的井水淘米、做饭、烧菜、开水。每当那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家的朴实温馨就在小城上空荡漾开来。尤其是那些勤劳的女人,一手把持着小家,一手把持着明天,原本枯燥的日子,在她们手上点化出了甜美的味道。殊不知,爱井不仅是汲水生活,更是分享生活的快乐。
  记得井建成的头几年夏天夜晚,为了方便几位常来往的邻居看电视,好客热情的母亲常把我们家的“乐声”彩电,搬到距井边不远的桌上,好让客人坐在井旁边的椅上,边乘凉边看电视,度过愉快的夜晚。记得有一部吴天明导演、张艺谋主演的电影《老井》热映。当时,我也有幸先睹为快,并写了一篇影评,刊在莆田市电影放映公司的《兴化银幕》上。影评题目为《哲理性的启迪——观<老井>结尾有感》。转眼35年过去了,《老井》仍记忆犹新,它与我们家这口井的缘分成了一段佳话。
  然而,好景不长,不知是什么原因,“涌泉”水质开始由清澈变得浑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取水样送防疫站检测,多次为“涌泉”“求医治病”,先用漂白粉杀菌消毒,再用明矾澄清浑浊之水,但收效甚微。不久,我家安装了自来水,“涌泉”便“退居二线”,只用于浇花木、拖地板、洗衣服、擦家具,算是“老有所为”了。
  三
  我家这口井仅是城市水井的一段缩影,但它见证了莆田发展的沧海桑田。尽管城市建设与时俱进,但是井里的水依然还如同记忆中那么甘冽。井口的一道道印迹记录着历史,述说着家乡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有道是“落花无情,流水有意”。“涌泉”不仅滋润家人和邻居,也见证了我个人早年的苦乐往事。由于所谋生的企业不景气,以致在1996年宣告破产,我也无奈地下岗在家待业。有一天,我心情忧郁,来到井边,望着清澈如镜的井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折射着明媚的阳光。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找来打水工具,从井里打上一桶水来。清冽的水倒入脸盆,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一回头,瞬间感觉精神一振,竟生出一番发人深省的感慨:失业不失志,积极再就业;逆境,往往更能造就强者。
  前些年,我曾走访江西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感悟红色精神,汲取生活力量。“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学ー年级语文虽曾学习,但是耳闻目睹更是饮水思源,对挖井人毛主席的怀念之情、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为此,我特地喝了一大口红井水,感觉到一种甘甜清凉的味道。我还用大可乐瓶盛了满满一瓶,翌日带回老家倒入我家的井中留念。我仿佛感到水质变得更加清澈。水井泛起层层涟漪,令人遐思不已……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其间,我从青年成长到壮年又至老年,见证着一路走来的世事沧桑。现居多为套房,有时用水,难免也会触景生情,回忆老家那口老井,那一段平凡的生活往事,更加使我饮水思源,增添善行致远的信心。是的,古诗曰“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身体漂泊在城市,灵魂还在故乡的人来说,老家那口井是一种令人难舍难分的乡愁,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
  随着新兴城市的发展,人们家里装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就来水。井,就被一条条埋在地下的水管所替代,渐渐地冷清了。它的身旁不再有人欢闹,连鸟儿也不驻足。井壁慢慢变得干涸,早已没了青苔,也听不到滴水声,水面不再掀起清波,静得如同岁月老人。老家这口井虽然老了,与我们全家人也渐行渐远,但家人每当说起它、忆起它,仍会肃然起敬。
  老家这口井说来虽然很平凡,但见证了许许多多城乡烟火和世间往事。可以说,把这些最珍贵的记忆组合起来,就是莆田40年不断蝶变的见证与缩影。
  这正是:老家一口井,见证故乡情;诉不尽乡愁,抒不完乡音。(文/图 陈祖灏)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