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视野

发挥孝德特有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3-01-19 20:12:29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李上文
大号 中号 小号
  内容提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为“善事父母”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强化着家族、宗族、乡村、社会的伦理取向。传统孝德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下,其蕴含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将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孝德,在广大现代农村建设中焕发巨大的实践活力与效应。乡村要振兴,需要多途径、多层面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综合发力,其中充分发挥孝的伦理功能、文化功能,助推基层治理作用不可小觑。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为“善事父母”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强化着家族、宗族、乡村、社会的伦理取向。家庭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家庭秩序的融合体现为“孝道”的具体实践。中国孝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持续地影响着生命个体及社会整体的行为及思想塑造。孔子认为家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单位,家道与治国之道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大学》描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与延伸状态,就明确强调了家道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在儒家文化中家可以推至天下,其仁爱也可以普遍化。儒家善于推此及彼,推己及人,认为爱是可以传递的,有爱父母之心,就可以有爱他人之心、爱社会之心,这也是符合伦理逻辑的。鉴于此,在有着深厚传统孝德伦理文化机制背景下,充分发挥孝德应有的特殊功能,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与意义。
  (一)以孝德感召人,呼唤游子乡贤回归。俗话说:“鸡鸣千年旺,狗吠万事兴,和气好运来!”这指的就是一个家庭和和美美、热热闹闹才会兴旺发达。也就是说,家中要有人气,人旺则家旺。治理乡村,必先治好家庭,家兴则村兴。治家就要解决人的回归问题,一要回归本心;二要回归家庭。人回归了,就有了治家兴乡的前提。现在,农村家运凋敝,掩门闭户,仅存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少有人气,怎么办?要呼唤游子回归家庭、回归家乡,让他们深切懂得孝敬父母,不仅要表现在家里,重要的是从村里的事情做起,干一番事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让父母荣光,这才算是真孝、大孝。让他们认识到建设家乡有责任,建设家乡有前途,月是故乡明。一个有胸怀有理想的游子,应该有家乡情谊,有家国情怀,不仅要做到让家庭兴,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让家乡兴、国家兴。我们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另一方面要发挥孝道的精神纽带作用,引导村民尤其是游离在外的乡贤心系家乡、关心家乡、建构乡村“利益共同体”。
  游离在外的村民中,不乏乡中人才——乡贤,即从乡村走出来的精英分子。他们思想观念相对开放,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能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了解一定的治理理念。并且,乡贤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一方面,他们熟悉村民的内心需求;另一方面,村民也更容易与乡贤建立较为畅通的交流途径。在吸引乡贤回归方面,政府需要发挥统战职能,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乡贤回归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回归乡村,有利于打破传统乡村封闭局面,村民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治理理念,无疑对现代农村治理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现代化农村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以孝德教化人,优化道德文化环境。孝是诸德之本,一切教化的泉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还是人们行为的天然准则,“人之行,莫大于孝”。古有伦理道德的“五教”,也称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御制文选》第五集卷)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来维系的。周朝有八百年不衰的基业,就是源于周天子一家的孝道、谦让、仁爱的厚德。古圣先贤这些孝亲敬老行为都是发自于内心,率性而为,无丝毫的做作。孔夫子希望这一圣贤教诲能流传后世,让后代帝王也能上下无怨、政通人和。他传道于弟子曾参,古代的圣王就是用孝这一至德要道,实现天下大治的。他们懂得利用人们的天性之孝来治理社会,才能以顺天下,民间和睦,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自汉以后历代君王都大力推行孝道教化,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保持淳厚民风的根本原因。
  孝道教化要顺乎人性,治理国家如此,治理乡村更如此。唐玄宗《注》:“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强调教化不是严肃说教,而是自成道理;不是严酷管理,而是自行被治理。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阵地,开设孝道讲堂,宣讲孝为之道,让村民懂得什么是孝?为何要孝?为何传孝?让村民知孝、行孝、弘孝、传孝,做一个新时代胸怀家国,立足乡村,有所作为的村民。治乡必先治人心,人心齐则泰山移。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意志,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不可能解决乡村的乱象问题。人有了孝心,就有了爱心,就会心系他人,心系乡村的发展。我们要整合农村孝道资源,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优秀孝文化活动,打破农村的陈规陋习,形成符合振兴乡村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村风,推动文化振兴。
发挥孝德特有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举办“情暖重阳节”活动,组织20名孝星在文化礼堂为高龄长辈洗脚献爱心。(刘育平 摄)
  (三)以孝德规范人,确立基本价值准绳。孝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共处、同舟共济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规范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社会的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村规民约和民风民俗体现着孝文化的传承,历经了传统文化的磨练和考验。将村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农村群众的道德良心,而且可以减少农村矛盾的产生。通过孝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公约,有利于实现自我管理,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加强现代农村基础治理,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孝道规范是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价值准绳,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规则约定、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村规民约,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标准,提供给广大村民遵循,有助于建立和谐共处的新型人际关系,助推乡村振兴。引导乡村组织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孝心村民标准》《孝美家庭标准》《孝美乡村标准》等,其中要强调大孝内涵,为乡村树立具体的价值标杆,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弘扬。
  (四)以孝德亲和人,凝聚乡情纽带力量。孝是一种情感,具有凝情聚心的力量与价值。孝代表的是一种亲情,充分利用这种亲情,凝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亲情凝结的乡愁情怀,自古以来都是建立乡情纽带的内在动力,当乡村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冲击之时,孝的亲情正是凝聚农村乡情的纽带力量。孝子们能够用自己的“修身”之道、人格和行为为村民提供情感联络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让故乡得到广泛的关注。也正是这种纽带情怀,形成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向心力,加速了农村力量的凝聚,让村民有着极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支撑。
  目前,农村大部分乡村同一家族成建制的存在,同宗同族,一脉相连,亲情尚存。相关组织可以引导与利用乡贤等人才的族带关系资本,建立农村乡情纽带,凝集乡村有生力量和条件,进行乡村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旅游、旧房拆建等规模性颠覆性的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崛起与振兴。另外,乡贤一般年纪轻、学历高、有文化,完全可以利用所学,为新型农村建设服务,如植入“孝道”“互联网+”等理念,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乡贤的作用不可小觑,根据调查,乡贤有“三个不拒绝”:对老人做善事不拒绝,对孩子做善事不拒绝,给村里修桥铺路等做善事不拒绝。为什么?对家乡有感情,对家乡人有感情,这份感情,内核来自于代际传递的孝道。
  乡贤们只要谈起故乡,就有无尽的想象,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以及不可磨灭的故乡情怀。谁也不愿说故乡落后、愚昧、贫穷,而愿意被乡愁美化着,把贫穷品德化,把落后浪漫化,认为丑化家乡就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犹有改变而后快的冲动。这也是我们常说孝具有治理功能的重要原因,孝是解决乡村各种矛盾的润滑剂,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具有社会意义。儒家讲礼必基于人情,任何一个政策、制度,都不能脱离人情。
发挥孝德特有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回故乡,为重建上虞大舜庙献计划策。(刘育平 摄)
  (五)以孝德激励人,鼓励乡士建功立业。孝老爱亲既是美德又是责任,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孝老爱亲”底蕴的国度,孝子古今不乏其人。古代最有影响的就是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曾经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各地各级“孝老爱亲”“孝亲敬老”“十大孝子”等评选孝子的名目繁、层次多、频率高。我们应该十分清楚,最适合开展评选孝子活动的是农村。农村的族群结构,决定了开展评选孝子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河南清丰县政府主导举行评选孝子活动、江西上饶嵩峰乡村民自发地举行评选孝子活动,都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利用评选孝子方式传承着一直以来遵循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乡贤孝子。这些精英人才从乡村走出去熟悉了社会、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本领,回乡后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助推乡村建设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经济、生态、文明、治理、生活,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逻辑体系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孝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健康发展。当下,要重点补齐乡村文明缺失短板,充分发挥孝的特有功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李上文,男,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任,湖北当代孝文化研究院理事长。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人民文摘》2014年第9期。
  [2]蔡玉霞:《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泉源》,《商情》2015年第42期。
  [3]杜熙、孟楠:《乡贤文化助力农村治理现代化》,人民论坛网2018年8月29日。
  [4]孙曙峦:《乡村文化的凋敝》,《江淮时报》2014年9月19日。
  更多精彩尽在“探源中华文明 厚植家国情怀——孝德文化研究”专栏↓↓↓
孝道如磬,新世传音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