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艳
“曾经当过兵,永远是个兵,永远是祖国,最可信赖的忠诚。”不管有事没事,只要一高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蛟龙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闫红艳,就会哼唱几句《永远是个兵》。虽然没有歌唱家的歌喉,吐词也没有那么准确,但一唱到兴头上,闫红艳也会有板有眼地打几下节拍。举手投足之间,颇有点艺术家的味道。
作为双流区“幸福2021,致敬追光者”系列活动评选的“2021年度十大感动双流人物”之一的闫红艳,除了蛟龙社区党支部书记这个身份,还是一个残疾老兵。从穿上绿军装、走进军营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按照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三十多年间,闫红艳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永远做一个党和人民最信赖的兵。
铮铮誓言,镌刻在对越防御战的老山前线,印在了广袤的宕渠大地,也留在了蛟龙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闫红艳就像一个威武的士兵般坚守着防疫阵地,保护着社区居民的安全。残留在腰部的弹片,一遇天气变化或身体劳累,便会引发阵阵疼痛,但闫红艳从来没有叫过苦。了解内情的社区领导和居民劝他“悠着点”,他却说:“老兵,没问题。”
战场上的“硬汉子”
1985年秋天,闫红艳应征入伍。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政治学习、体能训练、军事科目……样样争第一,被战友们称为“硬汉子”。
1986年2月,部队奉命开赴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闫红艳也随部队来到边防前线,驻扎在猫儿洞中。闫红艳所在的高机连,专门担负防空任务,预防敌机的低空侦查和轰炸。一个班为一个作战单位,操作一挺高射机枪。每天,战士们既要放哨,还要担负近600米的巡逻任务。
亚热带丛林气温高、湿度大,战士们不仅要与狡猾的敌人较量,还要面对毒蛇、蚊子的侵扰和埋在地下的地雷威胁。驻扎在猫儿洞中,喝的水需要民兵背上山,吃的只有压缩饼干。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天气炎热和蚊子叮咬,一旦被蚊子叮咬,皮肤奇痒难耐,个别战士把自己浑身上下抠得血肉模糊。但为了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闫红艳与战友们死死坚守在阵地,不给敌人以任何机会。
不幸发生在3月29日。当天早上8点过,闫红艳与战友李松外出巡逻。尽管异常小心,走在前面的李松还是踩到了地雷。只听“轰”的一声,李松倒了下去,接着,闫红艳也倒了下去,不省人事。
当闫红艳醒来的时候,他已在战地简易医院躺了7天7夜。他从卫生员罗毅那里得知,李松双脚炸断,而自己腰部受了重伤。稍一翻动,就是钻心的疼痛。“要是再不醒来,连长就准备给你穿新衣服了。”罗毅说。
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许多手术无法开展,一块弹片就此永远留在了闫红艳体内。伤口愈合后,闫红艳杵着拐杖,开始一瘸一瘸地练习走路。每次抬腿,腰部都疼痛难忍。然而,他决心不当“投降派”,为了让自己站起来,坚持不断地练习。每练习一会儿,额头上就冒出一颗又一颗黄豆大的汗珠,而闫红艳只是擦掉汗水,又接着练习……
就这样,坚持了8个多月,闫红艳终于能正常行走了。但爆炸留下的身体伤害,让他不复往日的硬朗,痊愈出院时,被评定为六级伤残军人。
“老兵帮老兵,理所当然”
闫红艳出院前,医生告诫他,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要到处走动,然而,这对“闲不住”的闫红艳来说,仿佛没有什么作用。
一回到部队,闫红艳就在组织的安排下补习文化知识。“小时候家里太穷了,耽搁了许多学习的时间,必须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闫红艳常对战友们说。后来,闫红艳经过考核,已达到了高中文化程度。
转眼间,闫红艳转业离开部队的时间就到了。1988年3月,闫红艳被安排到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粮食局下属的鲜渡粮站工作,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当时,粮食系统非常吃香,许多人都想进去。闫红艳对组织的安排十分意外,也决心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工作中。
到新单位报到后,闫红艳从没把自己当成六级伤残军人看。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许多人出差根本买不到火车票,同时粮站正急需购买一批玉米、大豆,也因买不到车票、搞不到车皮而犯愁。了解情况后,闫红艳主动找到站长,要求去东北采购,在他的多方面努力下,问题迎刃而解。
两年后,闫红艳这个老兵的工作能力深受大家认可,被同事推荐成为收储科长。然而,正当闫红艳在新岗位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粮食系统开始改革了,所有人员面临下岗。
“原以为可以干到退休。”刚开始,闫红艳有点想不通,但随即想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便觉得不能给组织添负担。他想着,以前在外面出差,到处都是“军人优先”,现在国家需要我们做出一点牺牲,自己却怨天尤人,这可不是一个老兵该有的样子。
于是,闫红艳经过多方打听,从战友处了解到广安的再就业政策,便只身来到广安考察。
一番考察后,闫红艳决心在广安安顿下来,开始创业开米厂。这一干,就是五年多。五年中,闫红艳每天强忍疼痛,没日没夜搞加工、跑市场,积累了26万多元,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又是一个秋天来临。2009年秋季,儿子大学毕业留在了成都,闫红艳也随其来到蛟龙社区,再次做起了老本行,开了家老兵粮油经营部。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闫红艳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生意走上了正轨,闫红艳却发现一些战友因受下岗潮影响,要么发展受限,要么生活困难,“这些都是过命的兄弟啊!”闫红艳想着,他要为战友们做点什么。
与闫红艳在一个班的卫生员罗毅,下岗后到浙江等地当保安,日子不太好过。闫红艳拿出5万元,鼓励他在成都温江区开了家“黑豆花鱼”,生意一直不错。另一位战友兰新,因工作不顺心异常苦闷,闫红艳又拿出5万元,支持他在达州渠县开火锅店,帮助其一扫往日愁容......妻子见他光往外掏钱,有了意见。闫红艳却说:“老兵帮老兵,理所当然嘛!”
创业中的帮衬、生活上的关心、心灵上的共情,闫红艳的行为照亮了战友们前进的步伐。前前后后,他一共帮助、鼓励了60多个战友,助力他们改善生活。
“让我这个老兵,再次‘优先’吧”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有着10多万人的蛟龙社区缺人缺物资,疫情防控压力巨增。此时,接到社区书记电话的闫红艳,二话不说,立即连夜驱车赶回成都,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中。
那时,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深,对闫红艳要投身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的决定,身边人都很是担忧。爱人劝他:“你不是医生,又是伤残军人,就不要掺和了。”社区领导也拦着他:“你身上还有弹片,站久了都痛,待在家里就是贡献。”
然而,听着周围人的劝说,闫红艳急了:“我是个老兵,也是共产党员,现在人民有难,让我这个老兵,再次‘优先’吧!”就这样,闫红艳当起了志愿者,到小区楼栋里为居民送菜、送水、送米面油盐。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闫红艳先后协助社区摸排住户752户,摸排重点人员2000余人。此外,还积极组织伤残军人向武汉红十字会捐款6000余元,动员蛟龙社区居民捐款3万余元。
闫红艳领导的第二支部管辖的小区有世纪花园、明珠花园、明珠电梯公寓、海滨城、龙湖公园、学府公寓、金座等7个小区,人口达1.3万人。2022年8月底,成都暴发新一轮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其中被列为高风险区的锦绣楠郡正好在这7个小区附近。
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闫红艳立即向支部党员发出倡议:积极行动起来,带头做好自己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后又召开网络会议,布置疫情防控工作。成都静态管理期间,恰遇世纪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住院,闫红艳又主动挑起了责任。
小区没有划一米线的红油漆,闫红艳自掏腰包。腰部有弹片,不好弯腰,闫红艳就叫党员聂红兵协助。每天核酸检测,闫红艳安排聂红兵用电喇叭通知住户,叫志愿者罗伟、张培负责采样“棉签”分发,张迎香、方玉清负责扫码,自己与其他志愿者维持秩序。
世纪花园小区有680户1500多人。从8月29日开始,为了保证核酸检测不漏一人,闫红艳挨家挨户敲门。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闫红艳就主动去推轮椅;个别年轻人赖床不起,闫红艳上门做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处其他小区的党员们,也以闫红艳这个残疾老兵为榜样,天天坚守一线。明珠花园小区的党员詹景旺说:“他一个残疾人都那么拼,我们更应该带头。”(廖伯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