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视野
四川就业观察——

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12-30 16:12: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李佩蔺
大号 中号 小号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党的二十大已落幕两月有余,但人们对于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就业的讨论余温未减。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过去十年,四川围绕就业,都作出了哪些努力?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负责人熊小舟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008.3万人;城乡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7.7∶62.3调整为2021年的53.4∶4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2753元增长为2021年的29080元。
  闪亮的数字背后,写满了无数人的心血与奋斗。唯有稳住重点群体就业,才能抓实、抓牢全省就业工作。
  重点群体有哪些?就业工作具体怎么抓?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给出了客观、有力的回应。
  “现在全社会都很尊崇技能人才”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
  打造一支能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技能川军”,迫在眉睫。而做好技能工匠的就业工作,自然成为稳就业的重点之一。
  政策引领,让匠心回归。十年来,四川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天府工匠”培养工程等各项人才计划和工程,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育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天府工匠”“技能川军”。“截至目前,四川技能人才总量达108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1万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人李桢介绍道。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仁杰便是其中一员,“现在全社会都很尊崇技能人才,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空前重视。我相信,你们未来的就业前景一定会很好。”今年10月,他用自身成才经历,让母校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师弟师妹们深受鼓舞。
  2009年,刚毕业的唐仁杰进入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子装调工。
  入行之初,白天,唐仁杰跟着师傅们苦学扎线、搪锡、单板焊接等基本功和波峰焊、再流焊、贴片机等设备操作;夜里,就在家学习航天标准等理论知识。
  随着专业技能、素养不断提升,他开始独立承担起航天产品装焊、设备操作等工作,又先后参与嫦娥、天问、北斗、天和核心舱等多个航天重大项目产品生产。如今的他,已是“唐仁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唐仁杰带领团队主设计多项工具、工装,先后开展5项技术创新,完成1项集团公司重大工艺技术研究、2项院级重大工艺技术研究、5项厂级工艺攻关,培育出一批高难度元器件装焊及返修操作者。
  短短时间,为何成果颇丰?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给予了像唐仁杰这样的工匠,技术攻关的信心、底气。
  “技能人才晋级通道的建立,四川省人社厅、集团每年拨给各工作室的科研经费,让我们有了创新、创效的热情;技术传承、交流平台的搭建,也让我们施展才华、奉献才智的空间越来越大。”说起这些,唐仁杰心里暖暖的。
  唐仁杰补充道,尤其是2021年,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举措的出台,为其解决了子女入学的问题,也让他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钻研上。
  儿时,唐仁杰总爱在家乡的小山坡,望着一闪一闪的星星。如今,爱看星星的少年,成了造“星星”的人。当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天和核心舱,在天际中与星星共同闪耀,他愈发感到自己的工作,充满着价值和希望。
  唐仁杰的故事,只是诸多技能工匠成长成才、在就业中赢得获得感的缩影。
  从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银牌获得者胡已雪,到世界焊接冠军曾正超、宁显海、赵脯波......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技能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技能人才就业也迎来了春天。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技能人才只要有梦想、敢拼搏,同样能登上闪耀世界的领奖台,同样能够赢得出彩人生。
  十年来,技能工匠的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让技能工匠们工作更有劲头、生活更有奔头。
  “农民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总量常年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近十分之一。农民工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十年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建成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数据库,不断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精准度,大力培育建设“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负责人侯明介绍,目前,全省农民工技能人才已突破500万人,农民工已经实现由最初从事脏、累体力劳动的打工者,蜕变为懂技术的产业工人和能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当冬日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洒下,今年44岁的李玉兰带着刚入行的月嫂到雇主家,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刚入行的月嫂,我得多带带,她们才能更快地上手”。
  李玉兰是四川宜宾兴文县莲花镇人,自初中毕业后便在家务农,后又辗转至沿海一带务工。那些年,她进过电子厂,也做过打面师傅,但一颗漂泊的心却始终无法“靠岸”。
  直到2017年,还在浙江务工的她,偶然得知家乡兴文县人社局、县妇联、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正联合开办以培育月嫂、育儿嫂、保洁、护工等为主的“苗家惠嫂”技能培训班。翌日,李玉兰便匆匆收拾行李,赶回家乡。
  第一堂培训课结束后,李玉兰兴奋不已,“带孩子、搞家务,我都擅长。这个回家的选择,我做对了!”从母婴护理、营养搭配到保育保洁等,李玉兰将课堂所学、实践经验都认真记录在了本子上,以便温习、改进。
  短短两三年间,靠着贴心的服务、娴熟的保育水平,李玉兰成了业内抢手的“金牌月嫂”,月薪上万元,客户常常还需预约排队。“这份月嫂的工作稳定体面,收入又高。没想到,我也能靠自己的努力,给家里买车买房。”笑着笑着,李玉兰的眼眶就湿润了。
  2020年,李玉兰相继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称号;2021年,其成为“苗家惠嫂”负责人,主要负责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2022年,又被选为宜宾市人大代表。对于这些,李玉兰倍感珍惜。她激动地说,是政府重视农民工、重视发展服务业,才让她的人生变了样。
  人生轨迹改变的,不止李玉兰一人。自2018年以来,当地共有2100余名妇女在北京、上海、成都、宜宾、泸州等地就业。
  她们同李玉兰一样,心里有了底气,脸上洋溢着笑容,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农民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劳动中越来越能感受到幸福。”
  从农村妇女成为金牌月嫂,从简单就业到品质就业、低薪就业到高薪就业、灵活就业到稳定就业,李玉兰的奋斗历程正是四川广大农民工努力奋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真实写照。
  农民工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十年来,四川先后围绕职业培训、劳动维权等出台保障政策,农民工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在“体能务工”到“技能务工”的转变中,农民工找工作变得更加自信;四川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动服务体系,构建“国有劳务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经纪人”全链条劳务输出服务模式,设立近600个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更是托起了全省农民工就业稳稳的幸福。
  “让青春绽放在最广阔的天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扩大,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的34.21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55.95万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四川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成长计划,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2年11月,四川省2022“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出炉:扎根山区支教十年的特岗教师邹杰、多次下乡送医义诊的医生严飞、再到村庄致富带头人张艺凡......他们的故事,是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奉献青春的例证。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同他们一样,选择走入基层,用“正青春”的干劲和智慧,收获宝贵的经验、经历。
  26岁的何兵,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凉山州盐源县干海初级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兼班主任。
  不少人问他为什么要回来?何兵说,一个好老师能影响很多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比起留在城市,家乡更需要他。
  第一堂课上,他用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起初相识的学生:“唯有努力读书,翻过小高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讲台下,一张张挂满“高原红”的小脸,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让他决心要把根扎下。
  在盐源的4年时光,何兵潜心钻研教学,鼓励学生们找到梦想,更点燃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曾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专程回校看望何兵:“何老师,谢谢你让我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闲暇时间,他投身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自学种植知识、总结种植经验、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在他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糖心苹果的产量、销量得到大幅提升。
  “无论是传道授业、或是俯身耕耘,都是让青春绽放在最广阔的天地。”何兵笑道。
  窗外,学生们嬉戏打闹的声音萦绕耳畔,一箱箱红彤彤的苹果被运出大山。何兵提起笔,在诗集中写下:“我愿在这群山环绕的小镇里,感触朝阳,目送晚霞。”
  从乡村到城市,青春的脉搏在天府大地上跳动。
  同样是26岁的张天成,则选择留在了喜爱已久的成都。
  三年前,来自西华大学的他,通过四川人社的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了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求职大赛。从初赛到决赛,张天成一路过关斩将,收获了成都文旅集团递来的“橄榄枝”。
  就职于成都文旅集团的两年间,张天成逐渐褪去青涩,在精进党建工作水平的同时,还参与了市里的防汛清淤、抗疫支援等志愿工作。如今,尽管已告别“第一份工作”,他仍心怀感恩:“这段经历是我的起点,也会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开办大学生求职大赛,只是四川人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环。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就业创业渠道是关键。为此,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通过发放各类补贴鼓励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通过盘活存量编制,扩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数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到基层就业;通过强化服务保障,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负责人熊小舟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求职比赛、“川渝两地人社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行动”的落地,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熊小舟补充道,“此外,我们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政策解读、毕业生就业后的户口迁移、档案转接这些环节也有对应的服务。比如:我们的‘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能让政策推送零距离、业务办理零障碍,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暖心的政策,贴心的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放心、更安心。
  十年间,四川经济的快速增长、充足有效的岗位供给、扎实温暖的就业举措,为技能工匠、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这类重点群体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也让发展成果惠及了更多劳动者。
  2021年,《“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印发,提出了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迎着这一春风向前,天府大地上,劳动者们也将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李佩蔺)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