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螃蟹背后有大文章,当人们将历史与情怀烹调进一只蟹身中,与其说,吃的是叠金交玉的蟹黄蟹膏,不如说,品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嚼的是乡村振兴、越过越香的红火日子。
“螃蟹江湖”的“实力派”?
“四个字有两个不会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仲伯顺说,第一次看到“溱(音同秦)湖簖(音同断)蟹”品牌的外地人,大多张口结舌,“不会读不要紧,只要吃上一口我们的蟹,保证这辈子不会忘!”
仲伯顺可不是说大话,吃蟹懂蟹的老饕们知道,在群雄逐鹿的“螃蟹江湖”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南闸北簖”。和其它螃蟹“顶流”坐拥一众追随者、一呼百应的架势相比,“溱湖簖蟹”低调谦逊,是隐藏的“实力派”。
“簖蟹”的故事要先追溯到1998年。当年,作为已经在江苏省内知名的螃蟹品类,由当地政府打头阵、挑大梁,正式为“溱湖簖蟹”注册农产品商标,仲伯顺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仲伯顺。
“我们本地人从小就吃簖蟹,所以早年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但关于簖蟹的历史由来,仲伯顺烂熟于心,不忍看家乡美味籍籍无名,这才做起了簖蟹的文章。
按仲伯顺的说法,与世无争的“溱湖簖蟹”自古为上品。其一在湖。泰州市姜堰区地处苏中中部,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流经于此,其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鱼米水乡。姜堰区溱湖一带更是水质清纯、水草丰茂,历史上就是河蟹栖息、生长的优良场所。因此,溱湖长大的螃蟹个个肉质腴嫩,膏体丰厚,鲜美中自带清甜。

溱湖黄金水源水质清纯、水草丰茂。
其二在簖。“‘簖’是姜堰人捕蟹的法宝,它像插在水中的一排竹编,能有50多米宽,高出河面70多公分,将河道围起来捕蟹。”在姜堰区溱潼古镇,作为现今为数不多掌握制簖技艺的匠人,今年72岁的王正祥还能依稀记起原先“古法捕蟹”的场景。
“一到每年农历八、九月份,螃蟹就要‘回娘家’交配产卵。洄游的壮蟹碰上我的‘簖’还是只顾往上爬,不知道‘簖’上早有蟹笼等着它呢!”
螃蟹还要“回娘家”?原来,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之际,海边的蟹苗便从越冬卵块中陆续孵化出来,它们溯江而上,纷纷进入内河,寻找水流平缓的沿岸泥滩等栖息之所。在这一“长征”途中,幼蟹还要经历几次褪壳,方能逐渐长大。等到八、九月份,成熟的螃蟹又纷纷“返乡”,溯着当初的洄游路线,回到大海绵延后代。


“簖”是姜堰人捕蟹的法宝。
“螃蟹都有一种洄游的习性,与生俱来。它们会拼命地向东、向海里面游。”仲伯顺说,可它们一旦碰上了王正祥的“簖”,星辰大海就变成了餐桌“C位”。
“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攀不到‘簖’顶的!”仲伯顺讲到了“溱湖簖蟹”的机窍,“所以簖蟹不像普通网捕的蟹,小蟹、瘦蟹、病蟹已经提前淘汰掉了,蟹笼、渔网里捕到的只只膘肥体壮。”
一湖一簖,一组生僻字的固定组合,一场自然条件与先民智慧的相辅相成。姜堰人背靠黄金水源,仍懂得默默修炼、事在人为,这才有了不担虚名、秀外慧中的“溱湖簖蟹”。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制簖手艺人王正祥。
“年轻人正在加入‘吃蟹大军’”
“刚从蟹塘捞上来,都已经蒸好了,咱们掰开蟹壳见真章啊!”喀嚓一声脆响,蟹农们化身带货主播,熟练地剥开蟹盖,只见蟹黄、蟹膏满溢,鲜香仿佛穿透屏幕。再来一段贯口:“蟹黄似橙金、黄中带红,蟹膏如凝脂、细腻绵密。蟹香浓郁,蟹肉韧滑。‘溱湖簖蟹’独有一股鲜甜,不怪我们姜堰人吃螃蟹,都是论筐吃!”
摆开桌子、架上手机,把直播间开在蟹塘边上,一筐金黄的“溱湖簖蟹”说话间,就被顾客一扫而空。近两年,电商行业又迎来新一波发展,“全民直播”风头正劲,泰州市螃蟹、鱼虾等水产品销售量屡创新高。
“目前,姜堰区溱潼镇建起电商服务中心,当地的蟹农纷纷开播,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后,全镇电子商务销售年均可达5亿元。”仲伯顺说。
溱潼镇人王永宽深有体会。从新加坡返乡创业,如今11个年头过去,他一人承包了150余亩蟹塘,眼下亩产稳定在200余斤,产量的10%走私域流量,90%走批发采购。“这些年螃蟹单价是降低了,但产量上来了,而且得益于‘溱湖簖蟹’的品牌,一年下来挣个20多万,对我们来说可以了。”

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姜堰推广示范基地——冯庄渔业产业园蟹农王永宽。
过些时候,王永宽也要把自家蟹塘边的直播间搞起来。“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来说,通过短视频、直播间全方位地展示螃蟹的养殖环境、捕捞环境和加工过程等,能够增加信任感、知识性、趣味性。再加上多种价格多样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吃蟹大军’。”仲伯顺讲道。
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已成为螃蟹消费的主力军。“直播间一键下单,顺手给父母、朋友都买点尝尝。”“95后”小周参加工作两年,刚经济独立,原本不好这一口,“市面上的螃蟹良莠不齐,想挑到好蟹太难了。”年轻人工作忙嫌麻烦,直播间眼见为实,解决了他们的“痛点”,良好的购物体验极大刺激了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

溱湖一带,开在蟹塘边上的直播间。
钱袋子鼓起来,消费需求旺起来,供给怎么跟上?仲伯顺解释,上世纪70年代以前,“溱湖簖蟹”完全依靠生殖洄游,自然生长,渔民用丝网、渔簖捕获,产量十分有限。但本世纪以来,“溱湖簖蟹”的养殖立足科学发展,通过调优养殖模式,更新产业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了质优量大。
截至目前,仅泰州姜堰区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0.4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4.8万亩,年产量5532吨。2020年,“溱湖簖蟹”正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江苏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姜堰推广示范基地正式建立,通过投放良种、水草栽管、科学投饵、生物调水等技术推广示范,同时构建“溱湖簖蟹”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河蟹养殖、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河蟹的养殖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簖蟹的赏味期一般在10月到12月初,现在市面上,精品蟹和普通蟹的价格相差20多块钱一斤,所以肯定要把品质都搞好,螃蟹品质养不好,你也卖不出去对不对?”消费升级背景下,王永宽说出了生意长久的根本。
小螃蟹背后有大文章
要问“螃蟹江湖”的头把交椅在哪?江苏当仁不让。《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近五年来,江苏河蟹养殖产量稳定在全国总产量的45%左右,遥遥甩开湖北、安徽、辽宁、江西和山东5省。
而作为苏蟹的重要产区,泰州南部长江蟹、中部“溱湖簖蟹”、北部红膏大闸蟹又三分天下,总体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名列江苏第一,小小的河蟹养殖已经成为泰州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在“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泰州兴化,张少剑一家三代都是养蟹人,爷爷张胜明曾任职于兴化水产局,是泰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84年,爷爷从崇明岛搬回来4箱蟹苗,开始带领村里的农民养螃蟹,当时村民们连螃蟹要脱壳都不知道,也硬是趟出了一条路。”张少剑常听爷爷讲起当年的故事。小时候他不懂为什么爷爷那么喜欢养蟹,却很少吃蟹,长大后才明白,每一只螃蟹都是那一代人“辛苦养出来的,不舍得吃”。
如今,成熟科学的养殖技术已经普及,但螃蟹上市前的关键期,张少剑还是要天天守在蟹塘,观察长势,增氧投饵。“人人都想在大城市生活,但是说实话,我现在搞河蟹养殖,每亩收益4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不比在外面上班的少。”

泰州兴化人张少剑和爷爷张胜明。
八、九月份的夏天,张少剑天天要走2万多步,人晒得黢黑。“今年高温天气持续久,为了保收成,累点不算啥。”接班6年,这些苦对而立之年的他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他嘿嘿笑着说,“现在家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螃蟹卖得好,爷爷也高兴!”
“用簖蟹蟹黄做的蟹黄包,是溱湖早茶里的第一‘主角’。”王永宽说,他计划着,将来直播间不仅要卖螃蟹,还要开发蟹黄汤包、蟹黄酱、蟹黄酥等多种多样的“螃蟹周边”,甚至设计一些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溱湖簖蟹”的品牌故事。
“背靠山水,但不坐吃山空,泰州人就像‘溱湖簖蟹’一样勇敢,奋力攀爬,永远向上!”仲伯顺说,最近,姜堰区花大力气在溱湖一带辟出3000亩自然湿地,专门用于还原传统放养方式,重点发展精品有机河蟹品类,助力产业升级。

一只小小的螃蟹背后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火热图景。
原来,在泰州这片土地上,一只小小的螃蟹背后是一幅蒸蒸日上的乡村振兴图景。心系水产的见证人、制簖手艺人、当地蟹农与三代养蟹人,勤劳肯干的泰州人让“溱湖簖蟹”的脂肥膏润,堪比金秋月圆,丹桂飘香。
曾经,“霜前之两螯”“微生而带糟”是让美食达人苏东坡垂涎的人间至味。如今,一盘大闸蟹成为逢年过节,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清蒸、炸炒、盐焗、酒醉……当人们将历史与情怀烹调进一只蟹身中,与其说,吃的是叠金交玉的蟹黄蟹膏,不如说,品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嚼的是乡村振兴、越过越香的红火日子。(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