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人民是我一生的信仰!”近日,在江苏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98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栾毅华,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把同学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今夏,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小雨淅沥。
得知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要来,栾毅华早早地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又穿上笔挺的白衬衫、西装裤,将自己郑重打扮了一番。
尽管已年逾九旬,腿脚不大利索,但这位老战士依旧精神矍铄。他手里的军功章盒,更是让在场学生心中升起敬意。
军功章背后,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栾毅华祖籍滨海,出生于上海。16岁那年,栾毅华怀揣地下党发的2块银元,步行回到家乡参加八路军阜宁大队。1941年8月,合编为新四军3师8旅新24团。其在闸北、苏北、东北南征北战,九死一生。
退伍之后,栾毅华又踏上了为烈士王育才、孙尚德寻亲的道路,还为烈士辛法美找到牺牲地,补办烈士证......
栾毅华的真情讲述,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再现于同学们的眼前,也让大家深受感动。
时光会流逝,但战士们的故事永不凋零。
多年来,栾毅华在淮安、盐城、滨海多地讲述抗战故事、传播红色历史,也让这些故事在更多人的心中流淌。
正如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的同学们所说,通过栾毅华的讲述,大家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老一辈革命战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着奋斗向前的力量和信念。
“我生在滨海、长在滨海,也曾了解过家乡的红色故事。但这一次我来到老战士身边,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我们才真切体会到现在的和平有多来之不易。”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潘柄年感叹道。
“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用生命去守卫祖国的领土。现如今生在红旗下的我们,更应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用青春和学识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起人说。
学校,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近段时间以来,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积极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弘扬铁军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活动,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走访慰问老战士等,以此激励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让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中,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为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