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纸上,淡雅的笔调勾勒出高山杜鹃的盛放场景——一簇簇花朵或伏地或挺直,鸟儿流连其间,设色雅致的画面让人一时沉浸在这诗情画意之中,也在入夏时节有了一些清新之感。
去年,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唐玲画下的这幅《莫听穿林打叶声》,成功入选四川省文联2021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而这只是她众多取得好成绩画作中的一幅。
作品《莫听穿林打叶声》(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年届不惑重拿画笔,满心热爱不懈努力,近20年来,唐玲用一幅又一幅优秀作品致敬初心,也在今年4月,被评为青白江区第四届“蓉欧工匠”。
年届不惑 重拾画笔
从小,唐玲就对美术感兴趣,因条件有限,年轻时并未进行过系统学习。作为四川化工厂子弟,技校毕业后的她进入该厂化验室上班,不过,对绘画的热爱从未从她心底消逝。
唐玲(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2004年夏天,借着女儿学画的契机,年届不惑的唐玲重新拿起画笔。因热爱使然,唐玲很快便找到了感觉,并悟出了门道,自己的画作常常得到老师们的赞赏。
“后来,我结识了成都画院原副院长姚思敏老师,并如愿成为了她的学生。”唐玲说,自己很喜欢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她基本不会刻意教学生应该怎样画,而是讲知识、讲传统、讲创新,引导学生如何去审美,如何去表达自己艺术的主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唐玲的练习也愈加勤奋,绘画技艺一天天成熟,并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初次参赛 便获奖项
“唐玲,你也画一幅拿去参展嘛!”2006年的一个周末,唐玲一进画室就听到师兄师姐们在谈论全国青年画展的事。
“我和姚老师学了一段时间了,参加绘画比赛可以检验我的学画成果。”加上大家的鼓励,唐玲心动了。
当时,正值初夏,唐玲从家中栽种的绣球花上找到了灵感,“我以绣球花为原型展开了创作,几经老师的点拨、修改,完成并提交了作品《初夏》。”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该幅作品在大赛中获得了铜奖。
作品《初夏》(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自那之后,唐玲坚定了自己学画的信心,创作劲头也更加足了。2013年,唐玲退休后,又辗转找到四川省诗书画院的专职画家邓枫做老师,继续巩固绘画基本功,并在创作思维、方法上更上一层楼。唐玲原创的国画《春生若溪水》《豳风•七月》《近山知鸟音》等作品在国家级美术展均取得了好成绩,并顺利地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心中有爱 反哺家乡
唐玲是土生土长的青白江人,她一直都致力于用自己的画笔赞美家乡,区内各类文化交流和采风活动也总能见到她的身影,她说,“作为本土画家,我很愿意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向祖国母亲献礼,唐玲和两位教师画家合作,顶着烈日到川化厂、城厢古城、成都国际铁路港、欧州产业城等地采风、写生,讨论画作风格结构。历时一月,一幅展示青白江发展成果的20米全景长卷《丝路新港图》绘就完成,该画作以写意山水的表现形式,将青白江全景浓缩在图画中,绿水青山中环绕着城市森林和特色地标建筑,青白江美景和发展成就尽收眼底,令观者拍手叫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唐玲创作国画《战疫》,生动展现了医务工作者们争分夺秒抗击疫情的场景,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此后,她又接续创作了国画《蓉欧》《索玛花开》《川化记忆》等作品,为展现青白江人奋斗豪情,描绘青白江欣欣向荣的发展场景不断贡献着文艺力量。
作品《川化记忆》(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4月,唐玲被评选为青白江区第四届“蓉欧工匠”。唐玲表示,“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将团结带领本区的美术工作者们,不断交流学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画作,为青白江争光。”(邹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