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
在四川成都青白江,一场场面塑、非遗蜀绣、烘焙、蛋雕、蝶翅画等特色技能培训接续展开,残疾人不仅掌握了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获得了就业机会,在工作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捏面塑的张小君
让更多人体验到面塑的乐趣
“拧麻花、搓圆形……”走进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张小君正在教十几个听障学生做面塑。
从面塑学徒成长为一名授课老师,张小君用了三年时间。“第一节课,基本就可以捏出简单的瓜果蔬菜。”谈及第一次上课的场景,她仍记忆犹新。那时,因腰部粉碎性骨折,张小君无法久坐、久站,在就业路上吃了不少闭门羹后,她决定先踏踏实实学会一门手艺。而任课老师任芝洪对她细心的照顾让她深受感动,“她得知我的腰无法用力后,每次都会提前把面团揉好。”
摆放在八阵图面塑工坊的面塑作品(图片由成都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细心教导,三年来,张小君总是在几十平米的工坊内,一练就是一整天。三年如一日地反复练习,张小君的技艺日渐纯熟,也积累了诸多经验,她无私地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播进入中小学、老年大学、社区,让更多人体验到面塑的乐趣。
张小君透露,从事面塑工作后,她的收入相对稳定。“之前青白江樱花节的时候我们的面塑就很受游客欢迎,很多面塑都卖断货了。”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小君所在的“八阵图面塑工坊”(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的残疾人非遗技艺传承基地)采用回购、订单制帮助残疾学员就业增收。近年来,该工坊承接成渝、成德眉资残疾人非遗面塑技能培训2期,张小君和其他的面塑导师也曾赶赴成都、德阳、广汉等地开展培训课程100余期、学员超过1400人次。
穿针引线的任晓红
反哺“母校”发挥自身价值
和张小君一样,用灵巧指尖诠释对生活热爱的还有非遗传承人任晓红。走进她所在的“十二针绣坊”(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的残疾人非遗技艺传承基地),窗边整洁的木桌上堆放着五彩斑斓的布料丝线,中庭的木架上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赏心悦目,有条不紊织绣的绣娘专心致志……这样一派精致优雅的风景令人不禁放轻了脚步。
任晓红(图片由成都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任晓红出生在四川南充市农村,13岁那年,她因右脚伤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不幸留下终身残疾。转变是在2009年,她通过青白江区残联残疾人蜀绣培训班接触到了蜀绣,从此深深迷上了这门技艺。
培训班结束后,任晓红为了进一步提升蜀绣技艺水平,她拜师四川省蜀绣传承人易启明。白天学,晚上练,曾经的门外汉靠着一双勤劳的巧手,绣工突飞猛进。在技艺有所成就后,任晓红选择回到了“十二针绣坊”,在“母校”发挥着自身价值。
自2012年担任蜀绣老师以来,她累计培训学员25期600余人次,培育技艺娴熟残疾绣娘10余人,带领学员绣制作品1800余件,个人绣制作品400余件,其中“天府熊猫”绣品作为文化交流艺术品赠予国际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等国际友人。
多年来,她和绣坊里的其他残疾人绣娘一起,通过蜀绣这门技艺,创造了不菲的收入,也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个体价值的根本途径。”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为残疾人提供不同就业岗位,让更多像张小君、任晓红这样的残疾人更加充分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