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21日),2021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圆满收官。经过6小时激烈角逐,TMT领域的电磁行星齿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BT生物技术领域的抗菌肽的研发与应用及X未来技术领域的新一代无人系统光电探测技术研究摘得桂冠。

▲获一等奖的三个项目
2021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作为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系列活动之一,本次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以打造国际双创大赛知名品牌为目标,面向全球选拔一批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能级提升的优秀团队和企业,通过提供平台、开放场景、促进应用创新及商业场景落地,发现和支持一批优质团队及科技创新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
大赛颁奖典礼后,还举行了产业创新与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中科院院士和小米、阿里等头部企业的高管及投资机构代表出席并进行了主题分享和圆桌对话,与参赛团队共话合作,共谋发展。
创下新高
全球7个赛区2000余个项目参与
本次大赛分为项目征集、赛区初赛和线上直通赛、项目复审、总决赛四个阶段,46个项目分TMT领域、BT生物技术领域及X未来技术领域三个领域入围总决赛。总决赛创新采用领域赛形式,邀请21位行业资深专家及国内知名投资机构高管担任评委,从项目创新性和差异化竞争、商业模式、团队等多维度进行专业评分。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总决赛项目中,机器语言学习、纳米高分子材料、植物基因改良、无人机等前沿尖端技术云集,项目创始团队中超过60%拥有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及以上学历。
据介绍,本次大赛在美国硅谷、法国巴黎、韩国首尔、北京、深圳、武汉和成都设立7个赛区,共吸引了2000多个项目踊跃报名参加,创下历届新高。
对于获奖且落地的优秀项目,成都高新区将给予最高5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最高500万元股权融资补贴,最高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对符合标准的人才提供购房资格、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学位、交通补贴等诸多政策支持。
获奖团队:
将积极推动项目落户成都
本届大赛中,TMT领域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电磁行星齿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樊明是该项目的主创成员之一,他介绍,团队来自清华大学,项目属于传动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技术,针对传统机械行星齿轮在高速运行区间难以解决的多种顽固痛点问题,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太阳轮、行星轮、齿圈三个旋转部件之间的非接触动力传递,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与机械行星齿轮结构对偶的电磁行星齿轮(Electro-Magnetic Planet Gear,EMPG)结构。

▲樊明
樊明告诉记者,川渝地区其实已形成该领域完备的产业链,比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可以提供很多技术支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其产业下游。
樊明注意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已于近日发布。“对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他说,这将对未来成渝地区产业发展起到整体规划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更加完整,目标客户群扩大。未来,他也将积极推动项目落户成都。
获奖项目也不乏成都本土企业,比如获得BT生物技术领域三等奖的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团队就来自成都。
海博为药业有限公司(成都,深圳)资深副总裁原晨光是该项目主创成员之一。他介绍,此次参赛的项目为公司研发的二代可逆抗耐药BTK抑制剂,确定的两个候选化合物初步研究结果已入选2021年美国肿瘤学年会和欧洲血液学年会。这两个项目均已启动IND研究,预计可分别在今年年底和2022年上半年进入临床申报。

▲原晨光
原晨光笑称自己是“半个”成都人。早年他曾在成都工作,出国留学工作后,又选择在2019年回到成都创业。两年来,让他惊喜的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成都有丰厚的人才池,政策在向该领域倾斜,众多人才也在回流。”一个细节是,最近几天他一直在与外地来蓉的业界朋友交流合作。“现在是来成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好时期。”他说。
原晨光观察到,成渝两地的生物医药企业互动越来越频繁。他以自身为例,其团队与重庆主管生产和化合物分离技术的生物医药公司有密切联系。“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成渝可以携手做新药研发,未来联手打造中国的新药研发中心。”他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