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篇名为《机忆之地》的小说在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消息,称这篇小说从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都由AI完成。而在未提前知会评委的情况下,6位评审专家中仅1人看出了这篇小说由AI所作,还有3位评委为它投票推荐。
这也让人们不禁再一次为AI时代的人类文学感到担忧和焦虑——AI文学,未来会不会替代人类文学?
对此,或许没有必要过分担心。理由也很简单,一是AI的文学创作能力虽然强大,但毕竟不具备人类的情感,这也意味着它很难用作品打动读者;二是AI可以利用大数据穷尽已知,展示最详尽的世界途径,但毕竟很难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主题和思想。
概括起来说,AI或许可以利用大规模的文本和数据对文字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一种交互的过程。但这仍然只是程序设定中的“运行”,而非本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正如作家余华此前在对谈活动中所言,AI可以“写出中庸的小说,但写不出个性的小说”,它的作品只能是“完美且中庸”的。
但是,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AI也会学习,也会成长,有朝一日,AI会不会真的有思想、情感、欲望、意识?如果到了那一天,AI的文学或许不会“替代”人类文学,但至少也将成为一种我们从未见识过的文学,很可能会突破人类的认知限制。
另一方面,文学的创造性和情感也都是人们十分感性的认识,它们都是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带给读者的。AI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否会使它在未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到打动读者的“秘诀”?
因此,虽然人类目前仍然是人工智能的支配者,是AI文学背后的操控者,但AI文学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恐怕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不过,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说到底,AI文学并不是人类文学的“敌人”,正相反,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远大于威胁。
不管是文学或是其他文艺领域,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于对前人的超越和既有范式的突破。也就是说,只有抛弃从前的“陈词滥调”,文学才能有可能一次又一次迎来新生。而AI集合数据的能力远超人类,这也意味着,如果是在遵循规范和学习规律的层面上进行比较,人类将永远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人类文学真正的对手从来就不是AI文学,而是自身。在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最致命问题是,所有的美感都在渐渐趋近均值,特异的文艺作品正在渐渐减少。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希望得到的恐怕不仅是一点感动或者一点享受,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崭新的认识。这就要求创作者跳出从前的框架,用自由的、个体性的、审美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全新的境界。如果人类作家当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AI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成为“问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