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国庆假期。近年来,不少市民选择在国庆期间外出旅游。尤其是今年中秋国庆节假期,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0.5亿人次,另外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出境游更是迎来井喷式增长。
其实,早在23年前,出境游就成为不少市民过国庆假期的方式。就让我们翻看老报纸,猜一猜那年有多少北京市民选择出境游。
五十年代:
热火朝天搞生产建设
1953年的国庆节,让全国人民特别感到欢欣鼓舞,因为就在这一年的7月27日,中朝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标志着我军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国庆节当晚,五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
1957年,国家的面貌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在当年超额完成。
中国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来自许多国家的客人同我们一起欢度我国国庆,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六十年代:
庆祝方式多元化
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在国庆节,大家还举办了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除了去电影院看电影,音乐、歌舞艺术表演等也成了庆祝节日的方式之一。
七十年代:
公园里举办各种文艺表演
国庆期间,公园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游园的方式一起联欢庆祝。
八十年代:
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大花坛
1986年,天安门广场首次摆上10万盆鲜花,组成各式花坛。37个由菊花、一串红、槟榔竹等组成的花坛环绕天安门广场一周,象征新中国已度过37个春秋;广场中心的巨型花坛高3米、直径60米,由3万多盆鲜花组成……也是从那年起,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要布置花坛,这成了所有人的国庆节特别记忆。
九十年代:
“假日经济”开始出现
国庆期间,家人团聚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去饭店订桌吃团圆饭。
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后,属于全体公民的节假日从原先的7天变成10天,“五一”、“十一”和“春节”各放假3天,加上前后的双休日,事实上形成了每年三次各达7天的长假,“假日经济”初露端倪。
2000年后:
国庆节旅游成热门
长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庆节期间出游。从过去的一日游、京郊游,到国内游,后来又有了出国游。
2000年国庆假期,就有万名市民选择出国旅游。
2003年的国庆节,甚至出现了国内外旅行社“抢客”的情况。
对于越来越多的出境游,2013年,由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专家编写的《国庆节期间出境旅行健康指南》首次发布。
今年的国庆假期,你打算怎么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