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办事需求,让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清源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将帮办、代办全方位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撬动社区、楼门资源,持续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打造“保姆式”贴心服务模式。
“一站式”帮办 难题不出窗口
“太感谢小宋了!忙前忙后帮我去派出所跑流程,解决了我的心头难。”近日,居民吴先生来到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将一面锦旗送到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宋哲手中,一再表达谢意。这是清源街道帮办、代办服务的一个温暖缩影。
此前,吴先生到大厅办理退休业务时,工作人员宋哲发现吴先生档案与身份证出生日期不符,无法办理相关业务。面对难题,吴先生十分焦虑,宋哲耐心安抚其情绪,同时多方面咨询,积极寻求“解题方案”——吴先生需先去原籍派出所核实信息。为方便吴先生咨询后续事宜,宋哲又将电话号码留给吴先生。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吴先生原籍派出所未开放私人办理业务。宋哲知晓后,便自己前往相关派出所跑流程,有效推进了业务办理。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推行咨询引导首问负责制,帮办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从进入大厅到离开大厅整个闭环的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申报辅导等“一站式”服务。为群众送去贴心、热情的“一对一”服务,实现政策“直达”、服务“直享”、难题“直解”。
邻里“跑腿团” 帮办急难杂事
“您需要的药买来了,我帮您将药放在容易拿的地方。”近日,滨河北里社区包楼帮办、代办员刘玉华带着“代购”的药品,来到了王庆林家中。原来,67岁的王庆林本是11号楼的楼门长和红袖标志愿者,往常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然而,近段时间由于腿部骨折,便在家中休养。
获悉这一消息后,社区书记宫跃龙和刘玉华带着包片帮办代办员来到王庆林家中探望,及时解决王庆林生活难题。交谈中,王庆林提及一种药品对于恢复有效果,但能买到此药的地点偏远,不便前往。刘玉华听后,果断“请缨”代其买药。当晚,刘玉华拿着王庆林的骨折片子来到药店,因为时值深夜,药店关门,她便次日一早再次前去,顺利购得药品,将药品及时送到王庆林手中。“以后有需要,您及时叫我,我来帮你跑腿”,刘玉华再次来到王庆林家中回访,临走时,刘玉华叮嘱道,有需要可随时向社区代办员求助。
据了解,清源街道年老体弱群体占比大,在办事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堵点、卡点和难点。聚焦于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联动社区,组建一批帮办代办专职队员,由社区“两委”、楼栋长、单元长、物业、志愿者等,细分为“手把手”窗口帮办代办员和生活类“邻里”跑腿团。居民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难题,由社区代办员来对办事居民进行辅导、帮联、代办,将办事的过程由“群众跑”变为“干部跑”“邻里帮”,让居民少跑“冤枉路”。
梳理代办事项 业务规范办
“年纪大,出门不便,低保金支取成了难题。”近日,在康宜园社区工作人员走访问需过程中,了解到84岁的刘学文的办事需求。刘学文长期独居,高龄且行动不便使得他出门办事变得相当困难。
走访人员快速将需求反馈给包楼帮办员张丽颖,当天,张丽颖便与老人沟通具体需求,前往北京银行帮助老人领取低保金。在银行里,张丽颖耐心地与工作人员沟通,详细说明了老人的情况,并按照帮办、代办服务流程,提供了必要的证明材料。经过一系列手续办理后,终于成功地为刘学文领到了低保金。返回社区后,张丽颖第一时间将低保金交到了刘学文手中,并详细地告诉了他如何保管和使用。
据了解,这是清源街道帮办、代办机制中的“闭环服务制”生动案例,即按照“受理—办理—反馈—评价”流程,确保帮办代办服务高效运行。此外,为提高代办服务效率、推动流程规范化,清源街道全面梳理帮办代办事项,细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纪律,落实“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完善“帮办代办AB岗制”,保证居民办事无阻碍,服务不推脱;健全“动态清单制”,根据企业、群众需求动态调整帮办代办服务。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更多企业、群众享受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政务服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