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曾说:“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母爱,有很多种模样,每一种,都触动心弦。
提及母亲,有人是深深的眷恋,有人是话到喉咙的哽咽,有人是触及心底的柔软……也有很多作家将母亲写进了文学作品,用挚诚笔触追忆与母亲的过往,以亲身经历讲述母亲带给自己的力量。莫言就是其中一位。
母亲节(5月12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于那细腻、动人的字句间,感受“妈妈”二字的重量。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图源:新民网)
2012年12月10日,莫言无疑是最大的“顶流”,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题目为《讲故事的人》,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他献给了母亲。
他用了很多“最”,放在了回忆母亲的语句中: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吓得躲进草垛,但最终母亲并没有打他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但不料母亲被看守麦田的人打了,多年后,再遇到那个人莫言想冲上去报仇,但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他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家里好不容易吃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这时一个乞讨的老人上门,母亲便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半碗饺子送给乞讨老人……
平实的讲述中,一个善良、坚强和宽容的母亲形象立体地呈现于众人之前。站在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上,母亲是莫言在那一刻最想念的人,其实,带有母亲影子的莫言,演讲时又何尝不是与母亲同在。
莫言母亲(图源:央视《读书》栏目截图)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
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选自莫言的《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