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滕华涛执导,海清、童瑶领衔主演,改编自滕肖澜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心居》,正在央视二轮热播,由房子出发的话题引发不少讨论。时常在电视剧里放话“要去南京甘家大院”走一走的海清,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起南京美食来,哎,单子列得有点长了。
“赶巧了,每一代人都要买房,一代又一代”
从2009年热播的《蜗居》到《心居》,从短发到长发,海清饰演的女主角都在为买房忙。甚至在《安家》里,海清也演了要买房子的妇产科医生宫蓓蓓。《心居》开篇,海清饰演的冯晓琴为买房撺掇老公跟大姑子借钱,到最后化解误会,大姑子帮助她实现融入这座城市的梦想。
“赶巧了,十多年过去了,每一代人都要买房,一代又一代。”海清说,其实一开始接这部戏确实有顾虑,“当年编剧六六写的《蜗居》,也是讲买房子的事情,我觉得在买房子这一点上会有重复。虽然很多地方还是不一样,但两部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去买房子,在上海打拼。”后来打动她的,也是导演和编剧的这一组合。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后,这也是海清第四次与导演滕华涛合作。
在海清看来,房子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里,还是住在哪里。我觉得《心居》这个名字非常好,是心安定的居所。”海清说,有的时候就算有了家,但在里边心不安,这个家也不是家。“我觉得你要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价值。”十多年后,冯晓琴“买房”的特别之处在于,很长一段时间她丢掉了自我,但她后来找到开养老院这个既有社会效益又有个人利益的事业。“当这两点结合得特别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冯晓琴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海清是南京人,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也曾希望可以在北京立足,有所发展。在这一点上,她找到了自己跟冯晓琴的连接点。“我喜欢她,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我不觉得冯晓琴卑微,也不觉得要低着头去看她。甚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她,在经历这样的人生低谷后,我真的能够翻身吗?能够像她一样,到最后风生水起吗?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佩服她的。”
有意思的是,对于房子,海清是一个没有“执念”的人。“前20年我没买房子很另类,无数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说‘你要为自己打算’。”海清说,“大概我的孩子两三岁了我才买房,还是我妈让的,她说不买房子将来你孩子住哪里呢?我说住租来的房子啊,我妈说那不行,她不同意。”她笑说,要按自己的想法,以后开个房车,带着孩子四处去,在哪儿拍戏就住在哪,这才是理想生活。
“谈不上什么吃苦,就是跟时间较劲”
海清的生活流演技在许多剧集里驾轻就熟,有人评价“没有人能在生活剧里打败海清”,面对此类评价海清笑了笑。观众对于演员演绎某类角色的信任感,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已经把这类角色演到“极致”,但海清始终期待与现实主义题材剧有更好地相遇,并互相成就。
2006年,凭借《双面胶》火了之后,2009年,海清主演了《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王贵与安娜》,被贴上“国民媳妇”的标签,至今仍奔忙在鸡娃、驯夫、买房的生活循环中。海清坦承,“演这样的角色,对我创作上来说也会有一些疲劳,本能希望不要带着疲劳感和对这类角色创作固有、腐朽的经验去创作,这样的角色能演,但是能不能演出惊艳的感觉,这对我而言是障碍比较大的。”
如何去选择?“我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有自私,有阳光。有乐于助人,有犯错。我喜欢这样比较真实的,而不是那种自带高光、自带光环的角色。”
曾经为中年女星耿直发言的海清,不愿把自己困在表演的舒适区。“媳妇”之外,也在各类题材中做出过不同的尝试。跟张大磊接连合作《蓝色列车》以及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在摩洛哥的沙漠里演过战地记者,在冰天雪地的中俄边境演过卖面包的女人。
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隐入尘烟》还未与观众见面,非职业演员武仁林与海清在片中展现了一对农民夫妇从相知到相守的心路历程。“我喜欢接触新的游戏。没有和土地亲密地打过交道,特别好奇麦子是怎么长起来的,怎么收割做成面粉的,愿意和地打交道。”她说,“幸好有这样一个戏,让我有机会离开太熟悉的城市,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以工作的名义完成自己的私心。”
2020年春节进组,海清花了十个月时间,在甘肃高台县花墙子村种麦子、收孜然、给羊接生,化身身形佝偻的农妇,过着半夜淋雨、泡脏水泡到拉肚子的生活。关于条件艰苦,有一个段子是,到拍摄地的第一天,经纪人去上茅厕,看到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堆得有小山高,原地买了回程票。经纪人笑说,“这下大家都知道,我去了一天就回来了”。
海清上厕所也有囧事。忘记把门搭上,正视频呢,没想到大公羊悄悄进来了,吓得她手机掉进厕所,“手机那头还在说,‘这哪啊?怎么了?’”她认为,“遇到一个对的人不容易,遇到一个有感觉的电影也不容易。谈不上什么吃苦,就是跟时间较劲,你不知道它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海清说当下仍很珍惜每一部戏的创作,“拍戏对我来说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我太喜欢了,那是我一个人的世界”。
“人到中年做减法,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海清就是南京“观众最熟悉的陌生人”。她常在剧集和综艺中带“私货”,坐实“南京的女儿”的标签。《心居》里,跟丈夫闹别扭,她说跑到南京玩了一趟;《小欢喜》中,海清也提到了甘熙故居;《向往的生活》里,为欢迎海清的到来,师父黄磊特意给她做了一道家乡菜素什锦……
最近因为《心居》,南京甘家大院也跟着火了一把,有人就写海清“祖宅是南京旅游景点,回家要买门票”,也没啥毛病。其实海清猫空常逛甘家大院,非遗艺人做的那些巧手物件她也爱买。作为南京甘氏家族后人,海清从小自带艺术灵气。家庭熏陶,父母严格要求,也培养了她的多才多艺。练就了扎实的舞蹈基础,12岁时,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海清拿到了江苏省戏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17岁时,进入江苏省歌舞剧院,凭着努力成为剧院的台柱子。因为喜欢胡慧中、林青霞等,想当演员,也为圆大学梦,她在练舞间歇去补习班上课,没时间吃饭,就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往嘴里塞包子。
20岁那年,她以420分的文化课成绩,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戏和北影录取,后来她选择去北影,成了黄磊的学生。大三那年,海清带病演话剧《雷雨》,黄磊让她最后一场别上了。海清说:“死也要死在上面。”后来成就北影的传奇,“大师姐海清,熬夜排戏,排到吐血”。
“年龄大了有时会觉得,不经历这么多山,不蹚过这么多水,不会有那么多丰富的情感。”海清说,“其实我的困惑在于,有些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角色,有些经验也没法借鉴。每一个角色来临时,还是像小婴儿一样,要把它一点点抚养成人。”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真性情的海清随性不羁的一面:被拍到机场照,会转发并提醒,“那不是翻边牛仔裤,是姐的毛护腿”;调侃自己的最新时尚发型是“假发套歪了”;跟所有的妈妈一样,在开学的时候“庆祝”一下,“老母亲终于脱离苦海了,举家欢庆”;居家会给老妈做碗鸡汤、菊叶虾仁馄饨面,给儿子丹尼尔来份煲仔饭,闲时自制荷花酒;在剧组她是“开心果”、针灸养身达人,也有女明星为控制体重“吃草”的苦恼,但多年保持良好的状态,沉淀出从容大气的美。
自诩“中年女人”的海清不完全是电视剧里“鸡娃”的文洁,也会希望孩子看一些“没用”的书。面对儿子的叛逆,她也有崩溃的一面,但日常陪伴儿子,她鼓励孩子用英语写科幻小说、画画、游泳、写书法、玩魔方,把他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出游时帮妈妈洗袜子的儿子,也会让偶尔希望放飞自我的老母亲感动一把。“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想当他妈了”,也想放空一下,海清说,“走到人生的这个阶段,当然会有困惑,但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学会给人生做减法”。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H=海清
Z:你会有年龄和时间焦虑感吗?
H:年龄是塑造厚重角色的资本。
Z:养生和保持身材如何兼顾,给点建议?
H:没有工作的时候,吃过早饭之后我会运动一会儿,主要是有氧和普拉提。推荐大家尝试着早起,抽出一小段时间简单动动,可以让一整天都神清气爽;我比较适应16小时轻断食的方法,会把一天的两餐控制在6—8小时之间,晚餐尽量不晚于5点;针灸盒是我工作期间的必备物品,有的时候觉得很累或者不舒服,就给自己扎两下。
Z:剧里做了那么多菜,回南京爱吃些啥?
H:我喜欢南京的小馄饨、皮肚面、盐水鸭、烤鸭、糖芋苗、赤豆元宵、蒸儿糕、萝卜丝饼,芦蒿和菊花醪这两个是我最爱吃的菜。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