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第六代导演胡雪杨:想拍一部属于上海的“大片”

2021-12-01 23:55:0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大号 中号 小号

“要拍就拍大片!”对记者讲起自己归国后计划拍摄的首部电影《刀俎鱼肉》,上海导演胡雪杨自信十足。他手里有已经完成的5000字剧本大纲,这个描述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发生的谍战故事在他脑海中酝酿已久,脉络愈发清晰。

三十多年前,胡雪杨是北京电影学院89届导演系第一个拍电影的,也是“第六代导演”的提出者。海外漂泊多年,如今重回故土,他想用一个精彩、好看的上海故事让观众看到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厚积累,“它会是一部富有人性光辉,又能鼓舞青少年的商业大片。”

不想让1940年代上海成为“戏说”

《刀俎鱼肉》的时间线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开始,到1945年雅尔塔会议结束,讲述地下工作者在上海与西方列强、日军侵略者、国民党、汪伪政权等势力斡旋斗争,为赢得中华民族利益殊死拼搏的故事。

胡雪杨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和记者描述环环相扣的情节时,他的眼睛好像已经看到了画面——

百乐门里,一场盛大的舞会卷入敌我双方对峙的腥风血雨。镜头晃过冰冷的枪口,子弹从包裹在旗袍下的舞步中穿梭而过。特写里交织出现的是时尚的口红式样和讲究的咖啡喝法。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胡雪杨对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不满于那些“抗日神剧”对上海做了太多戏说。“上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东文化中心、金融中心,东京的人会看上海的报纸,《玫瑰玫瑰我爱你》能唱到好莱坞,那时候的上海聚集了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上海是城市文明顽强根植的地方,作为上海人,我有责任拍一部真实还原当时上海城市文明生活的电影。”

大纲完成后,胡雪杨已经开始勘景。他不想在车墩搭景,而是寻找符合年代氛围的历史建筑。他预想电影中会有大量戏份发生在酒店里,特地搬进了始建于1926年的金门大酒店体验生活,一住就是两个月,每天在各个楼层里爬上爬下,琢磨镜头如何在老式建筑的空间里移动。

上生新所的泳池也是他早就计划好的取景地。胡雪杨想把心心念念的一幕戏放在那里拍——蓝色的水面下,血色雾气般弥漫开来,烘托出一场惊心动魄的紧张厮杀。

他记得有一部英国电影在表现紧张感时,突然一口铁锅从高处落下,被追逐的人死死扒住锅沿,防止铁锅震动发出一丝声响,观众的心也仿佛被提到嗓子眼。他很佩服这种含蓄、深刻的镜头语言,打算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我想拍让观众紧张到喘不过气的电影。”

演员必须符合人物,必须下生活

《刀俎鱼肉》融合谍战、爱情、悬疑等多种类型,在胡雪杨看来,一部卖座的商业谍战大片具备两点要素,第一,导演、剧作扎实的基本功;第二,优秀的制作团队。他心目中已有名单:来自电影学院科班毕业的导演、摄影、录音等主创团队,和来自上影的专业化妆、置景、烟火、道具等基础工作人员。

志同道合、理念一致的创作班底,能够为电影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至于演员,胡雪杨还没有确定人选,但也有标准:“我要找符合角色的演员,有明星出演当然好,但绝不能是没有演技的流量。演我的戏,任何演员都要下生活,不能串戏。如果做不到,多大牌都不要。”

谈起演艺圈的不正之风,他深恶痛绝。2015年,胡雪杨受邀回国拍摄一部电影,逗留近9个月,眼见演员片酬从5000万元被抬到2个亿。

“片酬有必要这么高吗?”他想起自己上世纪90年代拍《留守女士》时,1500元的导演酬劳扣掉差旅费,到手的只有200元;演员片酬同样不高。

这部电影后来获得第12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以及第16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奖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等多个国内外奖项,“看,拿200元也能拍出好电影。”

胡雪杨认定“导演中心制”,他认为,各种艺德缺失现象与近年来流行“演员中心制”造成的问题有关。

1995年拍摄《牵牛花》的时候,有人闹脾气罢演,当时电影已经拍了三分之一。胡雪杨临时组织剧组开会,告诉大家,电影还是可以继续拍下去。比如要表达“哭”时,可以用替身拍一个抽搐的肩膀、两只颤抖的手,拍雨水从天上滴落。他觉得电影是镜头的艺术,导演总有办法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当这些权力移交到演员手里,反而为一些人敷衍了事大开方便之门。

下生活、不串戏,是他在选择演员时对“艺德”的要求。“电影里最重要的是人物,我们想把人物写透、写实。用明星阵容,可以‘人抬戏’;但如果剧本、角色好,就可以‘戏抬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重新定义“第六代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89届导演系人才辈出,王小帅、娄烨、张元、胡雪杨等人后来被称为“第六代导演”,而提出这个名称的正是胡雪杨。

1990年,娄烨在拍摄自己的处女作时,找到同班里最早拍戏的胡雪杨帮忙宣传。两人都是上海人,胡雪杨的父亲胡伟民、娄烨的父亲娄际成还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同事。“当时他有篇宣传文案,我帮他微调了一下,最重要的是加了一句,第五代导演以后,89届导演、摄影、录音、美术、文学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胡雪杨回忆,自己当初冒出这个灵感,是想到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1978年入学后,1982年到1985年之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没有招收过学生,等到胡雪杨、娄烨这一届学生毕业,已经隔了一代人。

“当时年少气盛,好在1990年发出这句狂言后,1991年我便拍了《留守女士》,1992年又凭它获了多个大奖,有作品可以托着。”胡雪杨觉得,换作现在的自己,也许不会说出这句话,但当时这篇文章被上海多家艺术、电影杂志全文刊载,“第六代导演”一词也传开了。

“现在看来,这个提法未必合适,从电影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说,第五代导演的构图方式、美学方式都很像,而第六代导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看我和娄烨的作品,也许大家会以为是两个班的学生,我们自由、随意的艺术风格很难用‘一代’去概括。”

很多人觉得第六代导演电影偏向于独立和个人化表达,胡雪杨认为,长年的艺术电影教育熏陶导致许多电影学院毕业生都从拍艺术片起家,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懂商业和市场,不会拍脍炙人口、吸引眼球的作品。

胡雪杨执导过《半生缘》(2003版)《白领公寓》等热播电视剧。《半生缘》曾拿到上海年度收视第一,“当时同校的老师碰到我就问,后来曼桢和世钧在一起了没?”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有次在法国为作品做后期,一位年轻人听说他拍过《半生缘》,立刻大叫:“我小时候想看动画片,但电视机被妈妈、外婆天天霸占着看《半生缘》,你不知道我那时候有多恨你!”

“第六代导演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这一代导演的基本功都很强,不是只会拍某一类型的电影。”胡雪杨自信地说,自己什么都能拍,没有固定的电影风格。

2011年,他执导了讲述上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阿里感人故事的《先遣连》,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部自己制作的电影,今年,这部影片还在央视播出。2013年,胡雪杨去了法国巴黎,拍摄了两部法语电影,一部是展示巴黎人文生态的《交错》,另一部是以一战华工为题材的纪录片《永恒》。

这些年的丰厚积累和创作经验,也将凝结于未来的《刀俎鱼肉》。“它是上海题材、上海班底的大制作,预计明年4月开拍,争取在明年贺岁档上映。”胡雪杨希望,在明年的这一时间,全国观众会讨论这部电影,共同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当然,好看的电影才能发人深省,就像他的一位朋友回忆从前看上影厂的老片子,散场后,脑子还热烘烘的,恍恍惚惚地从新华电影院走出来,走到石门一路才冷静下来。这是好电影带给观众的特殊感受。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