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唐玄宗“降辇步迎”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天,李白来到了东都洛阳。从出蜀漫游开始,李白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但想干一番事业的他,更在寻找着可以经世致用的机会。
就这样,他来到了繁华的洛阳。这座毗邻长安的城市,经过武则天时代的营造,到玄宗朝已是大唐帝国的国际性大都会。在这里,李白广交名流,为的就是能够通过他们的引荐,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身处繁华地,离家日久的李白也会在夜深人静时遥望蜀中故乡,尤其当漫漫长夜被一支玉笛打碎,诗人的思乡之情,更是如潮水般涌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春夜洛城闻笛》的韵律中,我们看到洛阳春风拂面,感到笛声穿透耳鼓。中国诗人的乡愁总会被一些突然闯入的意象勾起,而在李白的乡愁中,这支不知吹于谁人之口的玉笛,则在逡巡千年之后,成为李白的“专属”。
如果继续按照这样一条轨迹行进,李白可能还只是一个经历简单的剑客和诗人,只有当他在四十二岁这年有过一段短暂的进入皇宫禁苑的机会——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因为正是这短短的长安三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羁的诗人剪影和自由的文人之魂。
李白是天宝元年(742)走进长安皇城的。早在此前,唐玄宗就曾诏告天下:“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英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京。”这就意味着,除了正规的科举考试,英才俊杰还有一条特别的上升通道。经过玉真公主和朝中重臣贺知章等人的举荐,唐玄宗对来自巴蜀的李白已有几分好感;待到李白进宫觐见这天,玄宗更是“降辇步迎”。李阳冰在李白临终之时,受托编辑李白《草堂集》诗文集,曾说当时玄宗见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李白,特“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而让李白谈谈对当世事务的看法时,李白凭半生饱学更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一时间,令朝中同僚不胜艳羡。
彼时的李白当然是无比骄傲的。能够得到皇帝的亲自提点,并能随侍皇帝左右,自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他,自然也会在壮魄瑰丽的文字中飞扬起自己的才情。精通音律的唐玄宗当然不会让这个供奉翰林闲着,在姹紫嫣红的罗裙背后,他要用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的羯鼓演奏,去对应杨贵妃娉婷婀娜的舞姿,去对应李白浑然天成的诗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