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看到这个标题,依然选择看我们这篇正文的朋友,大约都是熟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的有识之士,所以,看到以上来自这两本书中的外貌描写,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应该马上会浮现眼前吧?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陈寿,还是罗贯中,在描写身高时,一致采取“身长几尺”的套路。考虑到他们之间,隔了一千多年,可见尺这一长度单位的在中国古代重要程度。而你们这个时代,离罗贯中的时代,不过才几百年,却已经很少用到这个长度单位了,可见时代变化之快。但是,尺还是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人们依然将测量长度的工具称为“尺”。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他们身高都是几尺几尺的,这一尺到底多长啊?
如今市制早就不怎么用了,学校都不怎么教了,但年长些的朋友应该还知道:一米等于三市尺,也就是说,一市尺约等于33.33厘米。但此尺,非彼尺。如果按照今天的“尺”去换算,“身长七尺五寸”的刘备,就差不多两米五了,“身长九尺”的关羽,都快三米了……赤兔马哪扛得住?还有,古人常说“堂堂七尺男儿”,说明当时男人平均身高在七尺左右,按照今天的“尺”去换算,岂不是全天下都是姚明……显然不可能。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朝代之间,甚至朝代内,尺的长度一直在变化。变化的大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尺越来越长。
手头上没尺子没任何工具,想量个不怎么长的东西的长度,怎么办?用手呗,还能咋的?我们常说“手一拃”,也就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
你想你怎么会这招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呗。最初的一尺长,便来源于此: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这便是《孔子家语》所说的“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
有人要问了,“布手知尺”不科学啊,光说男人,咋不说女人呢?有啊,就是咫!《说文》中讲“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就是说,中等身材的女人,手长是周尺中的八寸长,也就是一咫。所谓“咫尺之间”到底有多近,有了更直观的概念了吧?
由此可见,周尺很短,短到只有男人“手一拃”,怎么也不到20厘米。什么?您手大?那当我没说……那么,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一尺有多长呢?清代的一尺,分裁衣尺、量地尺、营造尺等,长度不一,不过怎么也有30多厘米。
怎么一尺就越来越长了呢?好吧,我们又要“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那些吸血贵族老爷们了。古代老百姓交税,并不都是现金,常常要交货物的,比如丝麻布缕这些需要量长度的东西。
那些贵族老爷们表面说:“我们不加税,去年你们交一尺丝绸,今年还是交一尺。”可背后呢?他们偷摸把尺做得更长了。今年的一尺,还是去年的一尺吗?并不是。于是,尺越来越长,老百姓交税越来越多。老百姓是不知道吗?他们知道,群众的眼睛一直是雪亮的。不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怎么来的?都是贵族老爷们逼的!
跑题了,不好意思。回到咱们主题,“身长八尺”的诸葛亮,到底是多高?呐,您可算问着了!本文物不就是东汉的铜尺么!本文物全长23.3厘米。跟你们的时代不一样,在我们汉代,一尺长就是一尺长……好绕口,这么说吧,依本文物的长度推算,诸葛亮身高186.4厘米。
虽然,陈寿大概率没有拿尺量过他老爸的大领导,出土汉尺长度也并不一致,再者三国时期的尺还要更长些,所以这个数字可能没那么准确,但是,我们说诸葛丞相身高一米八往上,总不会大错。以此类推,刘备大约一米七五高,关羽身高大约两米,张飞也是一米八朝上的个子。
啧啧,想想看,两米的红脸大个,一米八几的大胡子,骑着高头大马,朝你袭来,你怕不怕?至于那位一米八几的大帅哥,念书时是学界公认的知名学霸,工作后是一国丞相,治国理政广受好评,带兵打仗还达成“武庙十哲”成就,更别说人家业余还能搞发明创造,随手写一篇公文一千多年后的学生们还要全文背诵……这是什么神仙人设?
可见,季汉集团不仅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还是一群“高人”。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呐,了解他们的身高,不说更好地了解三国历史,起码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剧情。
举个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张松“身短不满五尺”,也就是身高还不到一米二。因此,他曾饱受他人的冷眼。比如,自己身高就很普通的曹丞相(《三国志》都不好意思写他身高,大约是不高;《三国演义》中他“身长七尺”,大约是一米六多一点)就不待见他。正因如此,张松在季汉集团感受到来自“高人”的温暖关怀后,深受感动主动献图的剧情,也就更好理解了。
专家说文物:
“1993年初,潜山县余井镇马道村村民在务农时挖得这件青铜尺。村民认识到这是文物后,便交到余井镇公安派出所。公安机关又将该文物移交至县文物管理所。接收该文物后,县文物管理所立即组织人员对该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潜山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騊介绍说,经过现场勘查,发现该墓为砖室墓,墓内同出铜环首刀 1件,灰陶罐2件,从墓葬形制及随葬物推断,此铜尺为东汉实用尺。
据李騊介绍,铜尺全长23.3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一端顶部及一截边缘微残。一端有直径为0.4厘米的穿孔,正面镂刻着多组菱形、三角形组合成的几何图案。其间有竖线间隔。间隔线之距为该尺之半寸,半寸之间又有竖短线相隔,其间距为半寸之半,即四分之一寸。该尺纹饰精美,线条匀称。背面也有阴刻单线刻度,分尺为10寸,每寸均为2.33厘米,与正面刻度完全吻合。这件青铜尺,为研究古代度量衡又提供了一件珍贵实物资料。
全媒体记者 何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