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在文字深处增添了几分烟雨朦胧,几分伤感唏嘘。清明,是从古诗词的缱绻情思中走来的,否则,怎会勾起人们如此的惆怅怀念,如此的多愁善感。我们就在诗词里来寻觅清明的脚步吧。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孟浩然的一首《清明即事》,道出了思亲情。时在京城的孟浩然,遇到一年一度的清明,在别人的眼里,清明也许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是春暖花开,祭祀踏青的时光。可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清明却是那样复杂,孟浩然心中贮满了惆怅。他想起了老家山上祭祀的人群里,没有他的身影;他想起了临行前,为他密密缝衣的母亲。此刻,母亲在做什么?肯定有无限的牵挂。是不是也跟他一样,空堂静坐相思,满腹愁绪令人百转千回。
清明是祭奠先人,追思故友的时候。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出。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就是描写清明扫墓的情景。清明风,野茫茫,坟累累,凄风劲,钱纸飞;清明雨,黄土上,人悲泣,九泉下,静寂寥,道不尽生离与死别,哭不尽生死两重天,诉不尽悲伤与离情。
清明最容易让人想到生死。宋朝大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时节,春雷滚滚,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可野外荒冢座座,蓬蒿纵连,荒草萋萋。此情此景,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临死不屈的介子推。虽然他敬仰介子推的高尚品格,但他想到,世事无常,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谁贵谁贫,到头来所有人都是一捧黄土,终逃不脱死亡的命运,不由得一声叹息。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在清明时写道:“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时间正是宋恭帝德祐二年,临安被元军攻陷,他在朝为官的祖父被元兵所杀,家遭籍没,从此家道中落。年轻的张炎隐居浙东,江山易主,国破家亡,但他不甘屈节求荣,借清明抒家仇国恨。清明时节,该祭祖数典,他还在异乡游荡,连梨花都在责备他了。可有谁知道,折柳欲插,家在何方?他把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倾诉的淋漓尽致。他笔下清明时节的雨和情,别具一格,心酸悲愤尽在不言之中。当然,古诗词里写清明风俗,踏青赏春的也不少,不乏有欧阳修的清明游西湖,西湖美景历历在目。李清照待字闺中时写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这是一首寒食节的即景词,从早梦写到黄昏,充满了少女的纯真可爱,清明时的美好春光,洋溢纸上……清明,慎重思远,明德归厚。在古诗词里话清明,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邓训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