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有趣味
林语堂对苏东坡形象描述想象的居多:“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以下观点也不正确:1.大胡子;2.大胖子;3.大帅哥;4.肌肉男。
东坡真实面貌大概是:长着一张上圆下方如同“圭”的长脸;眼睛细长明亮;额头中间有突出的寿骨往两边去,直达耳朵附近;有中等程度的胡须;爱笑,并且爱红脸。
此等面貌,有不少加分因素。比如笑,给人以趣味;比如红脸,呈现勃勃的生气。
东坡兄弟金榜题名,宋仁宗欢天喜地回到后宫,告诉家人:又给子孙选择了两个宰相。东坡后来做到正三品,苏辙则官居宰执多年。
长得有趣的东坡,仕途初期就给人深刻的印象。
略说性格
一日,郭祥正诵诗,问东坡:我这诗,能值多少分?
东坡思考一下,答:十分。十分,这可是满分啊,郭祥正面有喜色,一面大髯须跳动不已。
东坡说了: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是十分耶?
这是幽默。在物,他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人,他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这是平等。雪泥鸿爪、庐山面目、石钟噌吰、竹外桃花……
这是好奇。还有活泼、真诚、热情、保持理解与共情等,都是东坡性格的突出优点。
他与弟子打趣,与各种信仰、各类专家切磋,随便走到百姓家讨茶饮,站在百姓的位置为官行政,特别的性格总能获得特别的效果。
当然,还有敢爱敢恨。他对于程颐:“未尝假以辞色。”对于吕惠卿,他说:“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寇失刑,士有异论。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民为邦本的大深情
东坡当过两个州的副职,八个州的太守,逐渐走到权力中枢。
“民为邦本”,在他进士考试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就确定了。他说,尧时代,皋陶喜欢严刑峻法,总说:杀杀杀!但是尧制止了皋陶,说:免免免!这就是“宥之三”观点。主考欧阳修不知,问东坡,他回答,我是根据尧帝的德行推理得知的。欧阳修吃一惊,知道发现了一个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才,于是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
是“出人头地”的由来。
他还提出“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观点。他上书皇帝,说:“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哪四人?“民、军、吏、士”,“民”是第一位。这些“民为邦本”思想,贯穿一生。
嘉祐六年(1061),东坡步入仕途,担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到任便遭遇严重旱情,草不发芽,树不开花,百姓痛苦。他走乡串户,查旱情,寻找水源,挖掘深井,赈济灾民,忙得废寝忘食。
太白山祈雨最为动人。他跟老天爷对话,很多人读到,内心都会被电到:
五日不雨,可乎?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老天爷也得讲道理吧?他的语言既是文学的,又是生活的。
雨还真下了。在凤翔,他说“民劳吏宜羞”,让百姓劳苦,执政者应该感到羞耻;在杭州,他大声斥责坐在高堂之上的“白衣仙人”,同情吴中田妇、山村老翁;在密州,他看到灾民失所,责怪自己“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也就是在这里,他一边“磨刀入谷追穷寇”,一边“洒涕循城拾弃孩”;在徐州,他带头抗洪,坚持七十多天直到胜利。
那次抗洪真难啊,他不拘成法,动员武卫营禁军抗洪;他禁止富民离城逃命,扰乱民心;他本人住在城头,穿着特制衣服组织调度;指挥修筑高堤,把水堵在堤外。
最终,洪水退去。秦观《黄楼赋》说,“唯精诚之贯兮,几孤墉之不全”,正因此,他赢得了徐州百姓、官兵、皇帝的心;京东西路官员向神宗皇帝上奏,要求嘉奖东坡,皇帝欣然准奏。
等他离开徐州,百姓说:“如果没有你,孩子们早就变成鱼鳖的食物了。”
贬黄州时,他劝鄂州太守明文禁止溺杀女婴。条清缕析地给鄂州太守出主意,奖励的、惩罚的一起上,关键是风俗的倡导,陋习消除了。
东坡粉丝,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她们说:“嫁人要嫁苏东坡。”
武昌百姓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插秧机——秧马。人们坐在秧马上插秧,因为劳作轻松,就唱起歌来。东坡觉得很先进。
元祐后期东坡再度贬官,走到庐陵看到一个官员写的《禾谱》,他就建议增加《农器谱》,完整记录农业科技现状,并且写《秧马歌》推荐秧马。
再贬海南,他把秧马技术传播到海南。
他清楚创新改变生活,能够实现“民不饥寒为上瑞”的理想。
西湖的斯文及背后故事
疏浚西湖有两个问题,一是挖出的葑根、淤泥需要一个堆放之处,二是环湖三十里,由南到北绕行一圈得一天,不便。办法:取葑草、淤泥直接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这是集思广益的结果,一举两得!
东坡听取意见,募人种菱遏制葑草,西湖得以保持水位,造福人民。
湖堤之名,杭州士民称“苏公堤”。
疏浚西湖,把政府的目标、百姓的愿望、环境的充分利用和保护、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巧妙地结合,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如此看来,中国传统政府以具有美术观念的人才为官僚,有其用心设计之奥妙,虽说两人(按,即白居易和苏东坡)同在西湖留名也算事出偶然,但其注重环境之保养与生态学则已胜过一般官吏。”东坡的文艺美学,成就了西湖。
东坡把在黄州发明的烧猪肉做好,慰劳疏浚的百姓,大家觉得好吃,称“东坡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美!
今天往西湖上一走,你可能会被导游的话突然击中:“往这边走啊,这一座雕像,是我们杭州人民的老市长苏东坡……”
把时间再往前追溯一点。疏浚西湖,实际上是因为杭州连续的灾害,要给百姓饭吃,急中
生智的办法。
元祐三年积雨,四年春仍未退去。
到四年五六月,水位不下,农时已经耽误,好不容易补种晚稻,却又遇到了干旱。
东坡七月到达杭州,旱疫肆虐,此次大灾,不亚于熙宁八年。
饥馑已然不免,如果持续大旱,百姓大量死亡便不是危言耸听了。
东坡上奏对策:首先要求朝廷减免所辖军、州钱粮一半或三分之一,等将来丰饶年份渐次补足;二是停止运走本年上贡米、封桩钱,因为一旦运走,到时这些米、钱会原路返回,既费人力,还会产生折耗;三是停止在本路收购常平米;四是发放度牒增加财政收入,以行切实的救灾。结果如何?
熙宁八年大灾,死亡五十余万人,不包括经济损失。而本次大灾,“遂无一人饿殍者”。
把老百姓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若是欺上瞒下,形象工程,结果会怎样?
一百年后,朱熹在衢州读到东坡写给同僚的尺牍。其时他因救灾束手无策,焦头烂额。遇到困难一比较,就知道要向东坡学的地方太多了。
朱熹说“仁人之言不可以不广也”,第二年就把东坡尺牍中的话刻石,放到常平司的西斋。朱熹没少攻击东坡,但是东坡救灾、疏浚西湖的组合拳,他是五体投地地表示服膺。
再换一个角度,被他救活的百姓会怎样想?
不止于文
把东坡简单化为一个文人,就中道学家的圈套了,有人问程颐:作文害道否?
程颐答:害也。在这个逻辑下,会作文的文人东坡就成了一个“害道”的人。
作为欧阳修一手拔擢出来的人,东坡对欧公的事业是一个忠心不二且卓有成效的继承者。欧公一〇七二年还在世,东坡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而到了一〇九〇年东坡已经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思想领袖,“自视缺然,而天下士不吾弃,以为可以与于斯文者,犹以文忠公之故也”,这里提到的是“斯文”,而不是简单的“文学”,东坡站在孔子理解的“斯文”的意义,继承欧阳修的衣钵。
孔子心中那一个文化、道德的理想世界,即斯文的世界,也是东坡抵达的世界。东坡把那斯文生活化了,与他热爱的人民、热爱的世界打成了一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