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
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团员调查表中
记录下了瞿秋白的个人信息
图:首度公开的瞿秋白调查表 来源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展”
结婚了没有:未
职业:新闻记者
做过哪些活动或革命的运动:
参加五四运动…… 北京青年联合会
政见:马克思主义
来俄时目的:考察研究马克思主义
在“对于苏维埃俄罗斯的感想”一栏
瞿秋白填了一个字:“好”
图:首度公开的瞿秋白调查表 来源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展”
对中国少年运动的意见:
一切青年运动须努力
现在想做什么?什么目的?
译著马克思主义……
打算什么时候回国?
三年后回国
这份履历表让人看到了这位革命先烈
真实而又可爱的一面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瞿秋白:
“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
坚持了英雄的立场
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
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
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
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今天
瞿秋白诞辰123周年
一起缅怀!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1899年1月29日
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
一个士大夫家庭
父亲对文史诗词的修养造诣
为瞿秋白的内心
早早播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
1917年秋
18岁的瞿秋白
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立志改造旧中国的瞿秋白
从此将目光投向了苏俄
他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到苏俄后
瞿秋白通过大量的采访工作
对苏俄的情况
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
无论是在理论观念上
还是在感情立场上
瞿秋白都开始发生了转变
1921年初夏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
偶然遇到了同乡兼好友
张太雷
在他的介绍下
瞿秋白加入俄共(布)党组织
并于次年春天
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苏俄的日子里
瞿秋白曾与列宁交谈
写出的通讯
仅在《晨报》上发表的就有40篇
约16万字
还撰写了《赤都心史》等报告文学
瞿秋白是十月革命后
最早的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
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年11月5日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彼得格勒召开
中国共产党派出
由陈独秀率领的代表团出席大会
瞿秋白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
同时担任翻译
对于瞿秋白的才华和学识
陈独秀早有耳闻
此番朝夕相处
让他对这个年轻人更为赞赏与器重
大会一结束
陈独秀就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
回到国内的瞿秋白
身兼多职
他既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委员
负责主编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
同时兼任党刊《向导》
以及国民党机关报
《民国日报》的编辑和撰稿
瞿秋白亲自题写《新青年》刊名和设计封面
他还是国民党中央顾问鲍罗廷的
助手和翻译
为国共合作问题而奔走
与此同时
瞿秋白还来到
国共合作办学的上海大学任职
瞿秋白主持下的社会学系
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全系的基础课程
在当时全国高等院校里独树一帜
授课老师包括张太雷、蔡和森
恽代英、邓中夏等共产党人
学生们思想活跃
革命气氛非常浓厚
1925年
酷暑中的上海
天气异常闷热
时任中央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
与其他三位编辑日以继夜地工作
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就出版发行了
中共中央机关的第一张日报
《热血日报》
1927年4月的一天
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瞿秋白
在《向导》刊物上
看到毛泽东撰写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此时的瞿秋白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
是党的领袖之一
当阅读完毛泽东的报告之后
瞿秋白很是钦佩和赞同
报告中提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都与他的所思所想形成了共识
于是瞿秋白在百忙之中
专门为这本小册子
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
盘腿而坐,点头微笑
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地很好!
1927年春的上海
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与随后公开叛变革命的汪精卫一起
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
一次中央紧急会议被提上日程
8月7日这天
在一栋西式公寓的隐蔽房间内
一场关系党和革命事业
前途与命运的会议秘密召开
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
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
为政治局常委
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
这次会议上
通过了由瞿秋白起草的《告全党党员书》
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今后的任务是
“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
也是由瞿秋白主持召开的这次会议
给中国共产党
指明了新的出路
1931年1月7日
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
共产国际代表米夫
一手策划并解除了
瞿秋白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瞿秋白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
来到上海
与鲁迅、茅盾等
左联旗帜性人物结为挚友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左翼文化运动当中
在上海短短三年
瞿秋白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
写下了多达150万字的
论述、译著、诗歌、杂文
瞿秋白也由此
成为世人公认的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4年2月
他来到江西瑞金
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教育人民委员
即中央教育部长
可从20岁起
瞿秋白便患有严重的肺病
频繁咯血,几近病危
沉疴难愈
十几年来
高度紧张的繁忙工作
连续数日的不休不眠
使瞿秋白从未得到充分休息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
此时的瞿秋白身体极度虚弱
1934年10月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瞿秋白留下担任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为保守红军主力撤离的秘密
瞿秋白坚持出版《红色中华》报
仍以中共中央
和中央政府机关报的面目出现
以此迷惑敌人
1935年2月24日
瞿秋白奉命离开江西赴上海治病
在求医治病的途中
瞿秋白不幸被捕
后被叛徒出卖
身份暴露
由于瞿秋白身份特殊
南京方面直接派人到长汀进行提审
反复多个回合
依旧一无所获
1935年6月18日
在戒备森严的长汀中山公园里
瞿秋白留下了这张就义前的照片
他上身穿黑色中式对襟衫
下身穿着白布短裤、黑袜黑布鞋
背着双手,昂首直立
神情自若,面带微笑
这笑容
是对死亡的不屑一顾
是对道路选择的无怨无悔
这是瞿秋白烈士最后的风采
刑场之上
瞿秋白盘膝而坐
对刽子手说道:“此地甚好!”
随后饮弹洒血
牺牲时
年仅36岁
一个本可以成为文化巨匠的文弱书生
因为信仰
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
也不愿屈服
英勇就义前
瞿秋白最后唱了一次
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以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一条他为中国开辟的光明道路
最终走向了伟大的胜利!
山河已无恙,英魂耀中华!
今日,缅怀!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ID:cctvguojiajiyi)、“共产党员”(ID:gcdyweixin)、“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微博@中国历史研究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