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今天18点45分,我们将迎来“立冬”节气。
古时,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颇受重视。古人们会通过办活动、吃美食等习俗,迎接这一时节的到来。这些习俗,也寄托古人对冬天的美好期盼。
迎冬、拜冬、卜岁
寄托来年美好期盼
明清时,帝王会提前三日率群臣百官迎冬神。迎接冬神后,皇家则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民间,百姓则会向祖先祭祀时令佳品,期盼来年再丰收。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以后,在立冬这天,人们要在家拜贺长辈尊者,还要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则要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冬”。
此外,在汉魏时期,民间还流行着“卜岁”这一习俗。卜岁,又称“问苗”。这天,农民会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晚宴等。
“立冬补冬,补嘴空”
吃饺子、炖羊肉、酿黄酒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时节,农事活动已基本结束。为休养生息、抵御严寒,吃食进补不可少。
饺子,是我国北方立冬时节餐桌上的“常客”。相传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告老还乡时,路遇伤寒流行,便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药材放在一起熬煮,再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赠给贫苦百姓。百姓食之,抵御了伤寒,也治好了冻耳,后纷纷模仿,称“饺耳”或“饺子”。“立冬吃饺子”这一习俗,就此流传。
在南方,人们多会选择吃一些鸡鸭鱼肉。羊肉汤、姜母鸭、糖醋鱼等菜品则是进补的好选择。“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宋朝诗人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羊羹”,就是羊肉泡馍。天寒地冻,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美味又御寒。
由于气温低可以抑制微生物滋长,立冬天冷适合酿酒,所以,绍兴黄酒也会选择在这天开酿。
温酒、吟诗、泛舟
古代诗人笔下的立冬
秋尽东来,寒风料峭。但在不少古代诗篇中,却也能寻觅到一丝暖意。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立冬时节,天气寒冷,墨笔冻结,“诗仙”李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温热着。一杯杯酒下肚,烦恼抛之脑后,尽情享受这闲暇时光。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于立冬时节,在船上写下这首诗。他抬头望见山头樵夫生的火,低头看到水底渔夫的灯。水里的浪花一层层地叠加着,岸边的沙子被一层层的淹没。但这夜晚的景色还不足以让人满足,他便期待着白天再一探究竟。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宋代诗人紫金霜,则在立冬来临之际,畅想着三九寒天的梅花、雪花,更按捺不住想要带上小火炉,在冰天雪地间吟诗作赋的心情。
祭祀、进补、煮酒、吟诗作赋......这是古人在立冬的“仪式感”。今天,你又会怎样迎接立冬的到来呢?
(本文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