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20日,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然天气寒冷,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春的信号也在悄悄传递。
为何天气正冷,春意却愈发浓烈?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的到来,象征着天气到了最冷的时候。古人相信“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因此,大寒之后,也意味将迎来新的环境,新的变化。
元稹《咏廿四气诗 · 大寒十二月中》有云,“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描绘的就是大寒时节,与三五好友围炉饮酒,静待春来的温馨画面。
大寒时节都有哪些习俗?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便是立春,人们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由于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因此,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的习俗,大多与农历新年有关。人们“扫尘”“糊窗”,除旧布新,打扫好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还会“赶集”,置办年货、购买腊祭用品。
在古代,大寒时节人们还有祭灶、纵饮、做牙、洗浴、赶婚、蒸供等习俗,以寄托对新一年好运的期盼。
同样,在这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里,人们也愈发注重健康。一方面会从饮食入手,如:吃糯米、喝鸡汤、烤红薯都可以很好地驱散风寒。另一方面在起居上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出门时也要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等,注意保暖。(李佩蔺 实习生\胥婷)
(综合来源:人民视频、央广网、北京青年报)